白芨种植基地。通讯员 供图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小消息(通讯员杜哲焱、金晶)8月下旬,走进兴山县水月寺镇安桥河村兰桂中药材种植基地,260余亩紫色的白芨花开得正浓,药香扑鼻,村民们正在除草、防虫,忙得热火朝天。“从2016年返乡创业,我们陆续流转了50余亩土地,种植白芨、七叶一枝花等中药材,目前有成熟白芨商品苗10万余株。”兰桂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洪亮介绍。
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笑容真诚,声音洪亮……马洪亮身上透着一股踏实劲。五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从“门外汉”变身“土专家”,依托合作社和白芨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致富,小小的白芨花正成为当地群众持续增收的“致富花”。长期以来,野生白芨在安桥河村并不罕见,但村民们从未想过能靠它致富。先后在三宁、灰石垭、宜化承包劳务业务的马洪亮,是远近闻名的能人。2015年,镇里实施能人回乡政策,鼓励他回乡创业。2016年,他回到安桥河村,流转土地、建大棚,转行发展中药材。
马洪亮用尽积蓄在村里承包了几十亩地,用野生白芨育种。由于缺乏经验,刚种下的白芨就遇上了烂根病。“原来只知道白芨种植最快也要三年才能收获,但没想到刚开始就遭遇失败。”马洪亮坦言,“曾想过放弃,但一想到这么多年的心血不能白费,就又坚持了下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实施,省驻村工作队长江大学的专家到田间诊断,终于弄清了病因,并对症下药。撑过这一关的马洪亮干脆报名参加了县、镇和长江大学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并经常上网查阅资料,认真钻研种植技术,时间一长,他自己也成了半个专家。2016年,马洪亮的兰桂中药材合作社销售白芨200余万元。
白芨种植走上正轨,马洪亮却始终没有忘记最初的梦想。他希望家乡的田间地头能种上改良的白芨品种。但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村民对短期收益偏低的白芨产业积极性不高。马洪亮并不气馁,他一遍又一遍给大家讲解白芨种植的好处,邀请村民到自己的白芨基地参观,他的诚心打动了乡亲们。
依托“合作社+农户”带贫模式,马洪亮为周边群众免费培训种植技术、培育种苗。村民所种白芨可以选择自己出售,也可以卖给合作社,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种植白芨的后顾之忧。同时他又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方式,大大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目前马洪亮的合作社有社员45户,其中脱贫户29户,前几年收成好,有的贫困户一年就能挣十多万元。在田里除草的脱贫户邓超算了笔账:“我从2016年入社,现在共种了10亩白芨,今年行情一般,保守收入可以净赚4万多元,加上务工和土地流转的收入,腰包鼓着咧!”由于白芨管护有合作社指导,农户可腾出更多的功夫发展养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
今年73岁的合作社社员王士月,儿子常年在外务工,老两口干不了重活。“仅土地流转的收入就赶上我去年种4亩包谷的收入。”王士月说,加入合作社解决了他家没有劳动力的大问题。
随着白芨规模逐渐扩大,马洪亮的梦想一点点变为现实。下一步,马洪亮计划开发白芨特色农产品,通过提高附加值和延长产业链,真正让山里的好东西变成乡亲们致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