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宜昌频道

兴山:生态咸水的致富经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2日17:44 来源: 荆楚网

兴山县咸水村立足原生态,振兴乡村。通讯员 供图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通讯员刘洋)初冬时节,层林尽染,行走在兴山县古夫镇咸水村,黄墙黛瓦,路边流水潺潺,所到之处皆美景。

近年来,咸水村坚持党建引领,结合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立足原生态,做足水文章,打造“幸福家园”,极大地提升了村庄“颜值”和百姓的“幸福指数”。

就地取材做足“土文章”

沿着平坦整洁的村道,一路走进咸水村村委会,蜿蜒的溪流、整齐的房屋、茂密的竹林、参天的古树依次映入眼帘。曾经杂草丛生的溪边,铺设崭新的环溪小道;从前坑洼泥泞的村路,用废弃的建筑材料填平硬化;昔日堆积杂物、荒草遍地的空地,荒废已久的泥砖房,被统一清理。如今的村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令人赏心悦目。

咸水村坚持因地制宜,以“土滋土味”和“变废为宝”的工作思路振兴乡村,通过村民四处“寻宝”,废石杂物重新“安家落户”,最大限度地保存乡村原有风貌。丢弃的石磨被充分利用,变成了“土味”景观;拆建的废砖废瓦变成了“另类”盆栽;木艺围栏、石头围墙别具风格;拆违建留下的竹子搭建成迎宾竹门,还有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和小果园等微景观,组合成一幅人在村中、村在景中、家在园中、园在画中的美丽乡村画卷。

发展特色种植业。通讯员 供图

挪出穷窝练好“产业经”

从“挪穷窝”到“换穷业”,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搬出深山天地宽,咸水村立足资源禀赋,建成了全县规模最大的扶贫安置小区,探索出“3+6+N”产业扶贫模式。该村引进兴山县内知名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将4384㎡的薄膜温室大棚打造成柑橘、白茶、花卉等苗圃产业基地,并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营运及资产收益+劳务收入+政策奖补"的模式帮助农民增收。

“我们原来住的是土坯房,离村委会有十几公里路,地里产的洋芋、玉米拿到城里卖还不够辛苦钱。安置小区建好后,我们分到了75平米的房子,我还在家门口的产业园务工,加上年底分红,一个月至少2000多块的收入。”咸水村四组村民赵喜院,指着连栋薄膜温室大棚自豪地说。

目前,安置小区内104户288人,户户都有田园配套、生产用房和稳定收入。从“挪穷窝”到“换穷业”,村民告别故土迎来新生活,山民变身幸福新村民。

村中景观小品。通讯员 供图

攻坚克难打好“生态牌”

过去的咸水村山大人稀,产业零散,交通不便,为破解发展难题,该村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以美丽经济为总抓手,将乡村振兴美好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

今年来,咸水村以“123”工作目标为导向,打好“产业牌”和“生态牌”,即建成一条主线公路、二个生态家园以及苗木、烧烤、宿营三个基地。目前,农村道路硬化、生态停车场等均已建成,带动小区周边发展特色农家乐4家,精品民宿2家,切实将“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

“以前家里吃不完的蔬菜肩挑背驮到县城要好几个小时,还卖不上好价钱,现在坐在家门口就可以开农家乐,真是想都没想过,前段时间政府还给我们培训,真是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家住咸水村六组的迎风湾农家乐业主李敏刚说。

生态咸水风景如画。通讯员 供图

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

“生态咸水”是近年来古夫镇围绕咸水村独特的自然优势打造的产业品牌。如今,咸水村的产业“多点开花”,蔬菜、山羊、花卉、药材等特色产业落地生根,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太皇山苦荞茶是咸水村特色产业之一。在太皇山苦荞专业合作社里,按照“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成300亩高标准苦荞科普示范种植基地,采用订单模式,实行保底价收购,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多层次、紧密型、共享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68户百姓种植苦荞,帮助百姓致富增收,一颗颗荞麦种子成为富裕一方百姓的“金果实”。

目前,苦荞茶加工项目已和兴发集团昭君旅游开发公司达成2.6万斤年内订单销售,为咸水村的特色产业搭上了致富“快车”,真正实现了既有满山漾茶香,又有“金水银山”的双赢。

【责任编辑:闻玉强】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