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宜昌频道

昭君故里非遗传承让年俗文化“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2日19:26 来源: 荆楚网

宜昌市兴山县元宵节“赶毛狗”传统习俗。视频摄制:黄晖(兴山县融媒体中心)


宜昌市兴山县元宵节“赶毛狗”传统习俗别具一番韵味。袁选国 摄

省级非遗兴山围鼓。袁选国 摄

宜昌市兴山县踩堂戏。图片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闻玉强 通讯员冯明、王春花、张文兆)牛年新春,河南台《唐宫夜宴》出圈火爆,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变身“网红”,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引发全民共情。2021年春节期间,昭君故里宜昌市兴山县也安排了多项非遗展演和年俗活动,让年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非遗过大年

农历新年,兴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按照当地传统灯会流程编排组织了围鼓闹春、采莲船拜年、地花鼓送吉祥、龙舞祥运、舞狮贺彩等节目在昭君村展演,年趣年味十足,深受观众欢迎,景区人气大增。

兴山县文化馆、县非遗保护中心策划与组织的“赶毛狗”元宵节传统习俗活动,则是老少咸宜,更接地气,别具一番韵味。元宵夜,在水月寺镇高岚朝天吼茅草堂“赶毛狗”活动现场,大家手持火把将用竹枝、干草等搭建的毛狗棚点燃,待火势渐旺噼里啪啦爆响时,人们围着篝火舞动吆喝:“赶毛狗,赶毛狗,一直赶到山外头,喔,喔,喔……”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诸事平安。活动现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兴山地花鼓”“兴山围鼓”,市级传承项目“兴山踩堂戏”接连上演,数十位精神矍铄的传承人生动演绎了兴山特色地域文化节目,引来游客阵阵掌声。

兴山民俗表演。袁选国 摄

在民间,正月十五除了“赶毛狗”外,还要吃“毛狗团子”。民间传承人邹大兴用糯米、荞麦裹入盐菜、豆干、腊肉丁等馅料蒸制的传统美食“毛狗团子”,现已成为当地的网红产品。据介绍,“毛狗团子”因“赶毛狗”习俗而得名,经过世代沉淀、传承,其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得以保存并延续至今,是兴山县非遗美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兴山县文化馆曾专门开展了溯源调查和田野调查,并进行了专家论证。当前,在三峡大学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中心非遗专家的指导下,各方正有序推进兴山县“毛狗团子”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元宵节令美食“毛狗团子。邹大兴 供图

年俗“活”起来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火旺灯明六畜兴。农历正月十五‘赶毛狗’是民间沿袭的古老习俗。”兴山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韩兴浒介绍,兴山环邑皆山,自古林密多兽,毛狗子(形似狐狸的野兽)经常四处为害。元宵节“赶毛狗”习俗究竟起源于何年何地,暂无确切考证。清代同治《兴山县志》有载:“上元夜食粉糯团,谓之‘元宵’。各乡燃炬田间,人声彻远近,谓之‘赶毛狗’”。说明150多年前,元宵节“赶毛狗”和吃“毛狗团子”的习俗在兴山地区已经很流行了。

韩兴浒进一步介绍,以前“赶毛狗”往往通宵达旦,人困腹饥时便围着火堆烤食“毛狗团子”充饥、聊天。老辈人在蒸“毛狗团子”时非常讲究,还会特意标记12个团子代表12个月,分别在面胎上按一小窝,根据出锅时小窝里留存的水之多少,预测各月旱涝,以便安排农事。类似的风俗在清代康熙《宜都县志》中也有记载,彼时称之为“粑粑”。

清代同治《兴山县志》对元宵赶毛狗习俗有明确的记载。

兴山县政协副主席张学元回忆称,小时候“赶毛狗”习俗非常盛行,各家各户都很看重,甚至和团年饭一样重要,除了热闹喜庆外,还承载着人们消灾避祸的淳朴愿望。后来,随着时代变迁,“赶毛狗”的习俗在乡间逐渐式微,甚至消失,成为尘封的记忆。

事实上,正月十五“赶毛狗”这一节俗,不仅仅在兴山县流行过,湖北很多地方都曾盛行,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曹大明教授对此曾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他认为“赶毛狗”是一种地域性节俗活动,而不是某一民族特有文化。很多方志都有明确记载,清代,该习俗在湖北大部、渝东南、淮西南都有分布,只是各地“赶毛狗”的内容和称呼略有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年俗回归让久违的“年味”更加悠长。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近年来,随着各界对传统文化与节日习俗的日益重视,“赶毛狗”活动又重新回到民间,一些地方还将其纳入当地非遗,并打造为旅游体验项目,吸引游客。

三峡大学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葛政委认为,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就要让非遗“活”起来,与时代互动,走进百姓生活。“赶毛狗”等年俗回归,不仅烘托出过年的氛围,也让久违的“年味”更加香醇悠长。

兴山地花鼓。袁选国 摄

文化进万家

兴山县是王昭君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具有丰厚的非遗文化资源。

目前,该县共抢救申报非遗项目49个,其中包括,兴山民歌、兴山薅草锣鼓、王昭君传说等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兴山围鼓、兴山地花鼓、兴山五句歌谣等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宜昌市前列。

“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要想让非遗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就得让更多的人知晓,让‘沉睡’的非遗苏醒过来,融入人们的生活,走进经济市场。”兴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洪说,为了让散落在乡野巷陌的非遗文化“活”起来,推动文化进万家,兴山县文化部门频频发力。

近年来,该县文化馆通过开展“非遗知识培训”“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非遗项目展演”和建设“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习所”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非遗知识,传播非遗文化,展示非遗魅力,让广大群众自觉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与推广,让沉寂的非遗文化走出来、活下来、火起来。

舞狮表演。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让非遗文化进景区,让非遗传承人当“演员”。该县文化馆积极为景区与非遗传承人牵线搭桥,先后推荐50多名传承人、民间艺人到景区工作,不少传承人成为景区的“老演员”,不仅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含量,也让非遗在旅游中得到了活态传承。

在采访时,邹大兴高兴地对记者说,朝天吼景区已规划将“赶毛狗”纳入景区的文化活动项目,准备常年开展,并计划在景区设置“毛狗团子”制作技艺非遗传承创新体验基地,让外地游客体验到别具一格的兴山习俗,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兴山美味。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被“唤醒”和传统民俗的回归,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显得愈发重要。韩兴浒建议,兴山县要加速构建非遗科学保护新格局,应依托区域内独特的昭君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创建国家级“昭君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两县两地”建设持续注入更大文化动能。

【责任编辑:闻玉强】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