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最新消息

夫妻扎根乡村支教十三年 用心托起教书育才梦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0日17:03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郑方芳 艾艳芳)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村,一个偏僻而又安宁的小村庄。贺炳炎红军小学,是湖北省内成立的第一所红军小学,也是村内一所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156名学生中就有119名留守儿童。

现支教于该学校的于小平和伍辑燕,两位人民教师,一对恩爱夫妻。13年来,夫妻二人跨越重重山水,先后辗转广东、广西、湖北等地支教,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于爸爸”“伍妈妈”。

取与舍 走上乡村支教路

今年36岁的于小平来自重庆云阳,爱人伍辑燕是重庆巫山人。夫妻俩原本是广东省佛山市华国光学器材有限公司的员工。2007年,公司为回馈社会,决定选派一批优秀人员远赴偏远山区学校支教,工资由企业按月支付,没有山区津贴、地方津贴等其他在职教师所有的一切待遇,属于义务支教。于小平夫妇报名了,经过层层筛选,他们最终成为公司的爱心使者,带着公司期盼与服务乡村教育事业的初衷走上乡村支教路。

在新岗位上,夫妇俩尽职尽责把书教好,把学生照顾好。每到暑假,他们就主动申请回公司上班,为因暑假来到公司与父母团聚的员工子女辅导功课。就这样,连续九年,夫妇俩风雨无阻地往返于公司与支教所在地之间。

伍辑燕在给学生们上课。通讯员 供图

走与留 辗转三省的追求

开启支教生涯后,13年来,他们的足迹踏遍祖国多个省份,将爱心播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2007年,支教第一站,他们来到广东湛江雷州题桥小学。那里地处海边,属热带雨林,台风多、暴雨大,泥泞小道举足难行,他们在那里一教就是4年。2011年,他们辗转来到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平末小学,那里与贵州相邻,海拔高、人烟稀少,远离村舍,学校硬件落后,无网络、无电视,还得挑水供应学生日常生活饮用。在缺少老师的情况下,夫妻二人承担起学生的全部课程,用了三年时间,教学质量赶超其他学校,从末尾名次排进全县前列。

2014年,于小平夫妇来到宜都市松木坪镇贺炳炎红军小学支教。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兼顾保育员、勤杂工等工作。于小平老师爱好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休息之余,他成立起书法工作室,教老师和学生书法,在其带动下,贺炳炎红军小学爱好书法的师生越来越多。转眼七年过去,他们所带的班级学生成绩进步明显,所教科目在市镇山区学校一直名列前茅,多名学生考入知名大学,他们也先后荣获优秀班主任、全国红军小学优秀教师、最美乡村支教教师、宜都楷模等荣誉称号。

“宜都很美,发展很快,宜都人很亲切,我们已安家宜都,很想长期在这里支教。”他们走过三省,最终选择留在宜都,留在支教的岗位上。

于小平陪孩子们打球。通讯员 供图

付出真情 温暖每个孩子的心

无论走到哪里,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们为“于爸爸”、“伍妈妈”。

“于爸爸”“伍妈妈”在课堂上总是不忘多给孩子们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他们坚持早上6点开门,晚上11点以后才能入睡。每天放学后,于老师陪着寄宿的孩子们在操场上打球、做游戏,教他们做作业、练习书法。晚上就寝的铃声响了,于老师会准时进寝室检查每一个学生的就寝情况,等孩子们安睡后,他才会回到宿舍休息。

“于爸爸”“伍妈妈”把每一个孩子的生日牢牢记在心上。每到孩子生日之时,他们会下一碗面陪孩子们一起吃,或是将这一个月过生日的孩子们聚在一起过个集体生日,孩子们围在一起唱生日歌、吃寿面。有时,他们会把想爸妈的孩子拉到身边,让孩子们与远在外地的父母视频聊天。他们像精心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这群山区留守子女,孩子们不管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们,也乐意和他们交流。“我们的孩子有‘于爸爸’‘伍妈妈’的照顾,我们都非常放心。真的很感谢他们!”一位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说。

孩子们一起过生日。通讯员 供图

一段支教路,一生支教情。现今,一批又一批他们教过的学生走出了大山,用知识改变了命运。“13年时间,公司一起派出去的10个支教老师,现在就剩下我们夫妻两个人了。”于小平回忆起支教生活,动情地说,“我们去的地方都是偏远山区,条件艰苦,但看着贫困山区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求,我们又坚定了信心,觉得这是一件很幸运、很幸福的事儿。”于小平说。

【责任编辑:周晓燕(二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