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梁宵、郭梦宁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梁宵 实习生郭梦宁 通讯员魏月)近日,宜昌交通部门在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方面推出“五化”措施,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提升便民惠企服务能力。“五化”指什么?施行后带来哪些便利之处?本期《营商环境观察》聚焦宜昌道路交通建设,带大家一起感受“五化”带来的新变化。
所谓“五化”,即服务事项清单化、办事流程便民化、教育培训精准化、监督服务网格化、监督检查常态化。通过优化工作流程、细化工作清单、简化验收程序,进一步提升服务的透明度、效率和质量。
为了解决部分项目建设单位对基建程序不了解、对项目建设重要事项不熟悉的问题,宜昌市道路交通综合执法支队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在项目开工建设前,主动向建设单位提供监督工作提示清单和监督申报材料清单,告知服务事项;制定质量与安全监督手续申请资料清单共18项,将原来的7个工作日办理时限压缩为1个工作日。
“这些相关工程建设手续当天申请,第二天就可以拿到了,极大方便了我们建设单位,保证了我们的工程进度。”兴山县峡口香溪河大桥的技术负责人高建丽感触颇深。
在促进办事流程更加便民化方面,宜昌市道路交通综合执法支队推行监督手续一日办结。各项目单位可以登录湖北政务服务网办理公路工程质量鉴定和出具公路工程参建单位工作综合评价等级证书,确保服务对象零跑腿、不见面,全程线上办结。并针对PPP、建养一体化等新改扩建项目、大中修项目以及三年消危等不同类型项目提供不同内容的监督套餐,根据项目特点开展监督工作,在部分有需求项目设立工地试验室时靠前服务,简化流程,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对于规模较小、等级较低的小型项目,将交工验收和竣工验收合并进行。
此外,该单位还推行教育培训精准化、监督服务网格化、监督检查常态化。督促各项目参建单位落实教育培训制度,多形式开展“三类人员”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进场安全教育及三级安全教育等活动,培树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以市县两级质量监督机构为主体,以行政区划为界限,以项目为单位,定片区、定项目、定责任人,建立网格内质量监督人员与项目参建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80%时间服务项目一线的联系服务机制,形成网格化监管服务体系。持续深化亮剑行动,制定质量通病治理清单和安全隐患排查清单,开展质量通病治理和安全隐患专项行动,对建设项目在质量管理、施工工艺、实体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每季度通报,限期整改并督促落实。
截至目前,宜昌交通部门已对全市68个公路建设项目实现网格化监管服务体系,开展质量通病治理和安全隐患专项行动一期,下发质量抽查意见通知书6份,累计排查整改消除重点建设项目质量安全隐患32项。
下一步,宜昌道路综合执法支队将以压实工作责任、汇聚工作合力、严格监督检查、加强培训指导四个方面为抓手,将优化营商环境推到深处,落到实处,助力全市交通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