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宜昌频道

宜都有条幸福渠①│比红旗渠还早 5万宜都儿女绝壁上凿出“人工天河”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2日18:36 来源:

建党百年之际,宜都大型文献纪录片《幸福渠的故事》上线。(来源:宜都市融媒体中心)

熊渡电站大坝和幸福渠新渠首。(来源:宜都发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宜都人民在绝壁上凿出幸福渠。(通讯员 原毅 摄)

三峡大学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中心、水利水电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到聂家河镇实地考察幸福渠工程。(通讯员 原毅 摄)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闻玉强 通讯员刘成龙、邹享武)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以“重新安排河山”的英雄气概绝壁穿石,凿出了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自此红旗渠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鲜为人知的是,同样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饱受缺水之苦的鄂西山区,先后有5万宜都儿女在崇山峻岭中,仅靠一钎一锤,肩挑背扛,历时10余年,牺牲52人,终于修建起了泽被后世的生命之渠——幸福渠。“敢叫山河变模样”的气概同样令后人感佩……

如今,红旗渠已成为全国A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目的地。而幸福渠依旧深藏鄂西群山,肩负着灌溉、防洪、生态的使命,默默润泽乡里。

7月上旬,荆楚网记者陪同三峡大学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中心、三峡大学水利水电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团队,来到宜都市聂家河镇实地考察幸福渠,寻访前辈们战天斗地的感人故事。

幸福渠在崇山峻岭中穿梭。(来源:宜都发布)

十年九旱苦盼水

时维仲夏,一场雨后,空气清新。行走在陡峭山腰间蜿蜒的渠岸上,头顶脚下均是悬崖峭壁,缓缓流淌的渠水在群山中穿梭,将“幸福的甘甜”输向乡野,不远处的熊渡电站大坝巍峨屹立于渔洋河上,与幸福渠一道忠实守护着百姓福祉。

在今天看来,两江交汇处的宜都似乎和缺水扯不上关系。事实上,宜都所辖面积70%是山区和丘陵,这里的溪流多属雨源型山溪性河流,易涨易退旱涝不均,且喀斯特地貌地下蓄不住水,是典型的“守着大水缸喝不上水”。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幸福渠仍然发挥着重要的防汛、灌溉作用,润泽灌区人民。(图片源自网络,作者网名:“广大”)

据宜都市气象局气象台台长王文雁介绍,干旱和洪涝是宜都的主要气象灾害,尤其是旱灾,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三峡大学水利水电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明博士查阅同治《宜都县志》时发现,关于宜都大旱的记载多达14次,“旱魃袭来”“堰塘干涸”“沟溪断流”等字眼格外刺眼。其中,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大旱,三十九年(1560)夏旱;四十二年(1563)大旱,居民逃散;四十五年(1566)大旱。清顺治十八年(1661)和康熙十八年(1679)两次大旱中,五月至八月未雨,民大饥;乾隆四十三年(1778)“大旱,饥民食树皮”。

在旧社会,这里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田水相隔一座山,十年总有九年旱,农民缺吃又少穿,泪干肠断无人管。”据当地老人回忆,以前干旱年月,人们要从长江、清江接力取水,“只见春天播种,不见秋天收粮”,乡民们经常“吃不饱肚子”,某些重灾年,人们只能以树皮、野菜裹腹,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避难。缺水、盼水、抢水,曾是当地老人回忆时常挂嘴边的热词。

《幸福渠的故事》剧照,还原当时修渠场面。(来源:宜都发布)

绝壁凿渠开“天河”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宜都人民开始兴修水利,改造山河。为了彻底解决干旱缺水问题,1958年,时任宜都第一县委书记的李凤昆带领县委一班,力排众议决策修建幸福渠工程,拦河筑坝,逼水上山,向渔洋河要水、要粮、要电。当年1月10日,修渠工程在原毛湖淌乡全福河段动工,比举世闻名的河南林县红旗渠工程上马时间整整早2年零1个月。

《幸福渠的故事》拍摄场景。(来源:宜都发布)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国家最为困难的时期,物资十分匮乏,这又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饱受缺水之苦的宜都人民毅然决然响应号召,勒紧裤带奔赴修渠一线。干部冲锋在前,带领修渠大军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炸药短缺,自己造土炸药;石灰短缺,自己建土窑烧;没有机械,自己造土工具,钢钎大锤,肩挑背扛,一寸一寸掘进,建设大军攀悬崖、战绝壁,劈开“板壁岩”,啃下“万斤米”(涵洞),撕开“一线天”,硬是在悬崖陡峭的山腰间,开山凿石修建了蜿蜒近百公里的饮水渠,流经聂家河、姚家店、陆城、枝城等乡镇23个行政村,是宜都市最大的渠系灌溉系统。从此,中国的水利地图上,便多了一条代表河渠的蓝色曲线。

1959年,一期工程开闸试水;1966年,二期续扩建工程上马;1967年7月1日,幸福渠全线通水;1969年底,工程全线竣工。10万亩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人畜饮水难有了彻底改观。辈辈盼水,一朝梦圆。

幸福渠自渔洋河引水,润泽聂家河、姚家店、陆城、枝城四个乡镇。(来源:宜都发布)

幸福渠自全福河大坝引水上山,主干渠沿途劈开十几座大山,将渔洋河水引至聂河邓桥村分水闸,再修建2条51公里的支干渠,把水送至姚店和枝城。工程设有分水闸4处、泄洪闸7处、放水闸140处、渡槽6处、涵洞13处,开挖土石方389.5万方,配套支渠毛渠总长度1000余公里。二期扩建后,流量达到10立方米每秒。

1991年随着熊渡电站蓄水发电,幸福渠最艰险的15公里主干渠、小溪口河白马潭渡槽、板壁岩隧洞以及全福河大坝都被淹没在库区水下。幸福渠首下移至熊渡大坝右侧,李凤昆、张力华夫妇墓地附近。

熊渡电站右侧冀南支队红色教育基地。(通讯员 原毅 摄)

幸福渠工程有多浩大?举一个简单形象的例子,如果把当年挖砌的土石筑成1米见方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香港与哈尔滨连在一起。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了开凿幸福渠,宜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先后有52名民工献出了宝贵生命。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档案资料匮乏,人们费尽周折也没能找到一份完整的英烈名单。在仅存的记录中,年龄最小者只有15岁。

重走幸福渠,回望这段荡气回肠的修渠历程,一路震撼、一路感动、一路洗礼。

《幸福渠的故事》拍摄场景。(来源:宜都发布)

幸福渠畔幸福长

改天换地兴伟业,锦绣江山画未停。如今,20多个水库、2500多口堰塘连缀在渠水两岸,把“十年九旱”望天吃饭的旧宜都,变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新粮仓。

幸福渠的修建大大鼓舞了宜都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随后,在渔洋河上如长藤结瓜般梯次开发修建了熊渡、金涧、金桥、聂河、金滩、香客岩电站等五级六座电站,一条河年发电量达到1.6亿度,创造利税5000多万元。为当年“五小工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证。

熊渡电站大坝。(来源:宜都发布)

一条“天河”架渔洋,幸福渠畔幸福长。宜都人民早已摘掉了“缺粮县”的帽子,开启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宜都也从一个鄂西山区小县一跃成为湖北工业强市、全国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

半个多世纪以来,幸福渠又经多次整修整治,堤固渠畅,水清岸绿,至今仍滋润乡梓,造福百姓。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越来越的单位开展“重走幸福渠”主题活动。(来源:宜都发布)

岁月倏然而过,流逝的是时光,不变的是精神。幸福渠的价值、影响和贡献早已超越她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她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代和未来。“不畏艰险、敢为人先、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幸福渠精神也成为宜都人的精神图腾和“传家宝”。

【责任编辑:闻玉强】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