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实习生 徐蕊儿)10月27日上午,宜昌市召开乡村振兴主要成果新闻发布会,并回答现场提问。
近年来,宜昌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取得重要成果。全市5个重点脱贫摘帽县、243个脱贫出列村、44.25万脱贫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巩固成果后评估工作圆满接受国家考核试点;扶贫资产管理、驻村帮扶、消费扶贫等经验在全省推广;先后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企业家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表彰。
脱贫成效不断巩固
宜昌市先后出台《关于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细化措施,强化前期干预和有效帮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
加强动态监测帮扶,将全市有致贫风险的6924户17009人纳入监测对象,实行动态管理,逐一制定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并在全市积极推广防贫保、防灾保、防病保等经验做法,倡导设立防贫救助金,有效防止返贫和新致贫。
特别是今年以来,应对疫情、灾情、大宗农副产品市场行情“三情叠加”带来的不利因素,提早谋划、及时研究、果断决策,出台了一系列稳产业、拓就业、保基本的支持政策,受影响的脱贫人口得到有效帮扶,全市未发生一例因疫因灾返贫和新致贫。
收入来源持续增加
把产业发展作为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保障,全市巩固提升茶叶、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基地88万亩,培育有带动能力的市场主体6387家,特色产业带动率和市场主体带动率均超过90%,2020年底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4元。
把就业扶持作为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广开信息渠道,帮助全市脱贫劳动力实现外出务工13.8万人,其中省外务工3.6万人。
把消费扶贫作为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搭建网络销售平台,组织集中消费帮扶,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累计实现10.4亿元。
把资产充分利用作为稳定增收的坚强后盾,全市脱贫攻坚期间形成各类扶贫资产110亿元,成为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民生保障稳步提升
围绕持续解决脱贫群众最基本、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保障问题,保持了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安全饮水等主要帮扶政策的延续性,把广大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
教育帮扶方面,认真落实控辍保学、教育资助等政策,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计划”,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净入学率达100%,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幼儿园)达到656所,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2万人次,累计资助学生近60万人次,实现学生资助“全学段全覆盖”和“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目标。
健康扶贫方面,全市健康帮扶“一站式”结算有效落实,农村脱贫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增加到35种,累计救治74911人次,按照“签约一人、履约一人、服务一人”模式实现农村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应签尽签、应检尽检、应治尽治,提高了脱贫人口的健康水平,全面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
住房安全方面,全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万户、危房改造8.3万户,实施易迁后续扶持项目44个投资2400多万元,全面完成易迁房确权颁证,农村脱贫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饮水安全方面,综合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方式解决,共解决了264.9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全部解决。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引导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的同时,加强环境卫生条件改善,建设富美乡村。
脱贫攻坚以来,市县统筹整合资金投入216亿元。全市硬化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8万公里,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率100%。全市完成农村电力设施投入45.96亿元,户均容量提升到每户2.77千伏安,农网供电可靠率99.8%。全市建成农村供水工程4.9万处,实现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覆盖,集中供水率94.1%、自来水普及率92.67%。持续推动边界地区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全市农村交通、通讯、电网、公共服务等全面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提档升级。
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围绕“二区五带”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兴山榛子黄粮乡村振兴试验区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建设农村户厕32.57万座、公厕1401座,完成433个建制村农村环境整治,新建51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厂和主管网,远安、秭归入围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五峰入围“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名单。
工作合力凝聚加强
成立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统筹开展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建立市县“四大家”领导联系点制度。全市新一轮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1008个,同步示范带动村183个,驻村干部2304人。组织近千家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帮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