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史冲崎)五峰渔洋关镇南河村曾是深度贫困村,2021年,省财政厅对口帮扶南河村第4批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在历任工作队打下的坚实基础上,赓续帮扶情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为底色,推行“三大模式”,帮扶南河村蹚出产业发展新路。
经过雨水和阳光的滋润,南河村里的一垄垄茶树冒出了嫩绿的新芽,村民们穿梭于茶树间采摘新茶。近年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针对当地茶叶种植效益不高等问题,多方走访调研,结合南河村土质、气候、坡地等资源优势,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引进“龙井43号”、黄金芽等茶叶新品种。渔洋关镇南河村村委会主任范秀东介绍,“在省财政厅大力帮扶下,我们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在2017年进行品种改良300亩,今年是丰产期,几乎亩产增收3000块钱左右,受到了广大村民的好评。”
南河村的茶产业能够增产增收,得益于驻村工作队在产业发展上的模式创新。2021年,新一批驻村工作队一进村,就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开展走访调研。结合南河村实际,帮助村“两委”制定了三年规划,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利用南河村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推行特色产业发展“三大模式”。
“以党建为引领,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党员+农户”模式,对接服务每个产业,增强产业组织领导,同时把党员培养成能手,把能手发展成党员,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示范带动作用”,省财政厅驻渔洋关镇南河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陈业华说,近些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南河村产业发展逐渐有了起色,不少在外务工的青年选择返乡创业。陈前教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他回到南河村后,因地制宜成立五峰施南沟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翠冠梨。同时,纳入社员53名带动老百姓共同致富。陈前教表示,自己作为一名党员,有责任义务为家乡建设出力,“今年翠冠梨将迎来大丰收,省财政厅帮助我们建好了产业桥,大大方便了我们将产品运输出去!为了稳定销售价格、保证收益,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之下,我们积极准备建设冷库用于产品保鲜”。村民陈月教说,自从村里发展翠冠梨以来,自己在合作社里务工,一年下来的收入比以前要强得多。
为确保农户发展产业稳得住、能致富,驻村工作队大力推进“村所合作”模式。2021年,帮助南河村与省农科院果茶所签订产业振兴合作协议,建立专家常态化指导、技术帮扶长效机制,为当地果茶产业全链化、品牌化提供科技服务,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果树专家、副研究员杨夫臣介绍,“通过长期和村里合作,发展一个产业,培养一批人才,最后来辐射带动做一些品牌,最后通过品牌助力产业提档升级”。
眼下,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道,正在把注册商标和绿色食品认证作为重要抓手,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积极向省农科院质标所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成功注册了“南河泉水梨”“森山金果”等农产品商标,以高品质、绿色生态等山区资源优势打造品牌。“新一批驻村工作队进驻以来,本着品种选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村所合作”的新模式,提升产业品质,通过品牌打造让特色农产品卖出好价钱,也带动果农持续增收。未来,农旅融合将成为南河村乡村振兴的新亮点。”提及未来的发展,渔洋关镇南河村党支部书记杨帆憧憬地说道。
南河村低山区和高山区产业发展不平衡,高山区域产业发展薄弱。驻村工作队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次召开高山区域屋场会听取意见,走访专家、带队考察,结合高山资源禀赋,最终确定发展中药材产业,推行“绿色生态”模式,探索“订单式”、“庭院式”、“立体式”等种植模式。村民管强军回忆道,“我们起初发展的时候,像种子、销路、资金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工作队就带我们出去参观,回来后就建议我们建立一个中药材合作社。通过驻村工作队对我们的奖补和帮助,老百姓对中药材是很感兴趣的,有信心的!”
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帮扶资金,结合实际制定中药材产业奖补方案,支持致富能人成立中药材合作社,推进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基地建设,示范带动农户种植。在农户的房前屋后,可以看到一株株七叶一枝花、黄精等中药材挺立在山间地头,长势喜人。
在省财政厅帮扶的七年时间里,南河村完成了由穷村到富村、和谐村的美丽蜕变,先后发展了茶叶、翠冠梨、蓝莓、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主多特”的产业格局。2021年,省财政厅被表彰为“2021年度工作突出派出单位”、驻村工作队被表彰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先进集体”。省财政厅驻渔洋关镇南河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陈业华表示,驻村工作队将与南河村“两委”一起推进南河村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南河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南河村创建“两强一美”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