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龚昊)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初夏的远安县嫘祖镇田间地头,农人们挥洒着辛劳的汗水,正奏响丰收的序曲。
“保护环境,禁烧秸秆,农民朋友们,县政府决定全面启动秸秆禁烧工作,希望大家积极响应号召,做好秸秆回收利用……”路旁的电杆上,“村村响”大喇叭正在播放村书记的喊话。村民们都知道,这是每天准时在耳边响起的《秸秆禁烧倡议书》。然而村民们不知道的是,在村庄上空还有一只专注的“眼睛”,在守护着这方蓝天净土。
今年以来,湛蓝的天空上频频闪过一只灰色的“大鸟”,那是宜昌市生态环境局远安县分局正联合嫘祖镇环境保护办公室开展秸秆禁烧无人机巡查。借助这只“目光敏锐”的“千里眼”,工作人员得以高效率、大范围、无死角地找到田间的“黑斑”。
“我们有三条检查路线,从广坪村到荷花店村,从苟家垭村到金桥村,从西河村到晒旗村,实现全镇17个村居秸秆禁烧巡查全覆盖。”嫘祖镇环保办公室主任谭言雅对巡查路线了如指掌。
为压实污染防治责任,强化生态环保力量,嫘祖镇人民政府于2021年8月抽调专员组成环境保护办公室,将秸秆禁烧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体系。2022年以来,嫘祖镇在宜昌市生态环境局远安县分局的指导下累计开展秸秆禁烧巡查工作32次,制止焚烧行为16起,提前处理隐患8处。
我们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每周至少开展两次不定期巡查,对发现‘黑斑’的村居,我们现场指导填埋整改并记录在册,每月的村居大会上进行通报批评,焚烧次数、‘黑斑’面积直接与村居书记的考核挂钩。”嫘祖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刘俊介绍道。
每年的夏、秋两季是焚烧秸秆高发时段,当前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秸秆禁烧关键期。为加大禁烧力度、提高巡查质效,今年5月,县生态环境部门为各乡镇配备一台大疆无人机,专用于开展秸秆禁烧相关工作。嫘祖镇充分利用无人机看得远、跑得快的技术优势,广泛开展无人机秸秆禁烧巡查,目前已累计飞行320公里。
打开一只“眼”,织牢三层“网”。除了无人机这只“千里眼”,嫘祖镇还建立起 “三级禁烧网络”,明确镇、村、组具体责任人,采取镇领导分片包村、村干部分片包组、组长和党员分片包户的办法,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守护着这片乡土的洁净。
此外,嫘祖镇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发放宣传手册、悬挂宣传横幅、开展入户宣讲、“村村响”广播喊话、微信群扩散等多种方式,把各项政策理念能宣传到户、讲解到人、深入民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认识到露天焚烧秸秆对环境带来的严重污染和对群众身体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
宜昌市生态环境局远安县分局的工作人员介绍道,自2015年我县开展秸秆禁烧工作以来,“黑斑、火点”数量和面积大幅削减,秸秆焚烧状况逐年好转。2021年省、市无人机巡查期间,宜昌市发现黑斑、火点385个,共45584平方米,其中我县仅发现火点黑斑18处1119平方米,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秸秆禁烧工作取得的成效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1年,我县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比2019年下降24.4%;空气优良率为93.4%,比2019年提高15.6个百分点,两项数据都是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最好成绩。
下一步,嫘祖镇将继续巩固秸秆禁烧成果,坚持源头治理,不断加大提秸秆禁烧宣传力度,加密巡查频次,采用无人机、红外摄像机等高科技手段提升管控效果,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手段,逐步提升秸秆利用率,确保秸秆及时“离田”,从源头实现“不点一处火,不冒一处烟,不出现一处黑斑”的总体目标,净化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