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最新消息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 “排雷高手” 守护生命中枢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8日10:32 来源: 三峡日报

阅读提示

大脑,深邃如海洋,神秘如星空,在这个人体最高指挥部里,每一根血管都在输送着能量,每一根神经都在传递着信息,不舍昼夜,奔流不息。在一片忙碌有序中,也有危机暗藏,脉动的血管内壁,有时会发生病变,受损的管壁在血流持续冲击下局部如同吹气球般向外鼓出,好似血管壁上长出的一个肿瘤,医生把这个称作颅内动脉瘤。瘤体一旦形成,那就是在大脑里埋下一颗“地雷”——血液不断冲击,瘤体越鼓越大,血管壁越来越薄,指不定哪一刻,血流就会冲破外壁,四处逃逸,血流冲击脆弱的脑组织,引起剧烈头痛和昏迷,更甚者直接导致猝死。对于动脉瘤的处置,早期是采用开颅夹闭术,医生需要铣开颅骨,在颅脑深部找到动脉瘤,用特制的金属夹子将血管瘤的颈部结扎,以此阻断血液流入瘤体,避免了出血的发生,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近年,血管内介入治疗在临床广泛应用,微创介入治疗颅内血管瘤已成主流。2006年,宜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在全市率先独立开展脑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当时全省仅有数家大型医院开展该项技术。经过16年的发展,目前该院此项技术无论手术数量还是技术难度,都在全省位居前列,在国内也是小有名气。2021年底,该院从全国500家医疗机构中脱颖而出,以全国第18名的成绩,荣获“神经介入建设中心”荣誉称号。

“323”攻坚进行时

闯过最危险的“雷区”

或许是巧合,或许是预兆,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汪雷名字里这个“雷”字,似乎注定了他要和“排雷”结下不解之缘。和脑动脉瘤打了近20年交道,现在谈起来,依然是感到“如履薄冰”。

“这里是最危险的‘雷’区!” 汪雷语气凝重,“脑血管病是介入技术最后进入的领域,就是因为这里太复杂啦!”

相较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脑血管更薄,也更细,细若发丝,又迂曲盘旋,通路曲折,导管进去后行进艰难。血管周围都是脑组织,没有强的支撑,更易出血,还有就是脑血管的功能更重要,且往往缺乏代偿,这些都为介入技术的运用垒起层层关隘。

关隘重重并没有阻扰汪雷的决心,看到病人发病后的种种痛苦,他太希望能够让介入技术在宜昌落地生根了。2004年,汪雷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到国内最先开展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北京宣武医院参加培训班,他如饥似渴学习观摩演练,一年半的时间,基本掌握了技术要领,回到医院,又外请教授帮扶带教,技术日益成熟。

2006年6月,已是胸有成竹的汪雷开始了“单飞”。

“那是一个男性病人,年龄约莫四十多岁!”时间已经过去多年,汪雷对他做的第一个介入手术患者还是记忆犹新。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汪雷在他大腿根部的股动脉上穿刺,从穿刺的小针眼中送入手术器械,只见导丝顺着血管网络一路蜿蜒,进到颅内,精准到达位于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导丝从瘤体的颈部进入到了体部,顺着导丝,汪雷又送入微导管,这意味着,通往瘤体深处的栈道已经修好,接下来就要输送“武器”了,这“武器”就是一个个弹簧圈,这些弹簧圈用极其纤细的高科技合金材料制成,按直径从大到小分成许多型号。汪雷根据这个瘤体的大小,先选择5毫米的弹簧圈推进导管,一路推送到瘤体内开始释放,在X光机显影下,可以看到一缕纤细的弹簧圈从微导管的前端送出,如同春蚕吐丝一般,这“丝线”进入瘤体内,开始紧贴着内壁盘旋缠绕,随着不同型号的弹簧圈依次放进, “丝线”互相缠绕变成一团“线球”,将瘤体内部的空腔填得满满当当,弹簧圈将动脉瘤的内部空间占满了,血流也就再不能进入动脉瘤腔。没了血流冲击的瘤体,如同拆除了引信的地雷,登时成了“哑雷”,再过一段时间,瘤体逐渐萎缩,管壁修复正常,病人转危为安。

挑战高难度的手术

首战告捷,闯过“雷区”的汪雷信心满满,在接连完成一系列的弹簧圈填塞手术后,他带领手术团队开始挑战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技术。

简单来说,如果把窄颈的动脉瘤颈部比作葫芦口的话,那么宽颈的就如同喇叭口,这给医生带来一个难题——葫芦口的动脉瘤口小肚子大,弹簧圈放进去可以兜得住,喇叭口的放进弹簧圈要兜住的话就必须扎上“篱笆”,这篱笆就是支架。既要释放弹簧圈,又要放置支架,这些操作都是在细细的导管中完成,导管在柔软而脆弱的脑血管中穿行,步步惊心。靠着对技术的执著追求和拼命三郎的精神,汪雷团队一步步艰难跋涉,完成一例例高难度手术。

去年8月,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婆婆突发昏迷,血管瘤破裂紧急手术。老婆婆的动脉瘤横亘在两根重要的血管交叉口上,动脉瘤瘤颈很宽,达到了8毫米。要想手术成功,必须在两根血管内都放上支架,且其中一根支架要准确地从另一根支架中穿过。在这样的位置放置支架就像长厢卡车驶过急转弯的盘山公路,并且还要注意避开对面的来车,不能有丝毫闪失!老婆婆年龄大,血管变硬,操作导管的过程对医生的手感和熟练程度以及对解剖结构的理解都是一个挑战,医生必须十分地细心和耐心,经过近8个小时的手术,终于为老婆婆成功排雷。

高峰是为攀登者而生的。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材料的不断更新,给治疗方式带来新的契机。汪雷带领手术团队始终挺立在脑血管介入技术的最前沿,从早期简单的单纯弹簧圈填塞,到针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技术,再到特定病例的带膜支架植入术,他们一路闯关夺隘,技艺精进,如今在最先进的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技术上,他们也是先行者。这项创新技术使得动脉瘤技术更加简化,在业内方兴未艾。它运用流体动力学原理,降低血流对瘤壁的冲击,促进血管内膜的修复,最后血管瘤萎缩消失,解除对生命的威胁。

对付动脉瘤的“必杀技”愈来愈多,让汪雷和同事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越来越从容,平均每年市中心医院完成脑血管介入手术400多例,累计下来已经成功开展手术5000多例,连续多年在全省医院中名列前三。

从死神手中抢病人

“每一个病人都是我们从死神手中抢回来的!”汪雷说。一个“抢”字,尽显动脉血管瘤手术的危急。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就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果很严重。”汪雷解释道。一旦血管瘤破裂,人体本能的保护功能会被激发,依靠凝血机制在破口处形成血栓努力去堵住破口,能够凝成血栓堵住破口的是幸运者,有些患者因为出血不止直接就猝死了。但幸运者的运气也是有时限的,如果不及时处理,绝大多数会继发二次破裂,一旦出现二次破裂,死亡比率就从一次破裂的30%飙升到85%,越早手术患者的生命才越有机会保全。

正因为如此,汪雷的手术团队全年无休,全天候待命。“每到重大的节日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因为劳累、熬夜、饮酒、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往往伴随着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高发。曾经有一年的除夕,科室一口气收治了五位患者,足足做了一天的手术。”

对于这样的工作节奏,汪雷和他队友早已经习以为常,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这种急诊手术的病人能够少些,再少些。汪雷说,动脉瘤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跟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有关联,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还有抽烟酗酒、肥胖以及有家族病史的人都是高危人群,这些人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好血压血糖和体重。40岁以上的,建议尽早进行脑血管的检查,现在检查手段先进,对未破裂动脉瘤的检出比例逐年增高。一旦发现有动脉瘤,医生可以通过合理评估,对那些破裂风险高的动脉瘤尽早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走下手术台,汪雷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筛查上,把守护脑健康的关口再往前移,保障脑血管病患者的安危,汪雷感觉自己脚下的路还很长。

三峡日报通讯员 但军

【责任编辑:曹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