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最新消息

红军遗孤扛起父辈枪跨过鸭绿江 九死一生 子弹不打光不下战场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1日10:23 来源: 三峡晚报

李德金老人敬军礼

复员证

记者张泽牧 实习生黄韵臻 石晓雯 通讯员胡梦潇 谭雪姣

猇亭有一位93岁的老军人,叫李德金,是红军遗孤,还参加过抗美援朝。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记者前往猇亭区桐岭新村。在一间简朴的三居室内,瘦弱的李德金见到记者进屋,在家人的搀扶下站起来握手,腿脚颤颤巍巍。“我爸的小腿被子弹击中过,不是很方便。”女儿李珍说道。

烈士遗孤红色血脉

“继承父母衣钵,将红色的星火传递下去”

1929年,李德金出生在宜都,也就是现在的猇亭。不幸的是,一岁半时父母就去世了。

“靠好心人抚养,五岁开始给人放牛。”李德金说,他是靠乞讨做长工吃百家饭长大。懂事后,从前来寻人的军人那得知,父母是红军烈士。

“父亲叫李明毅,母亲叫汪少芬,曾是贺龙麾下某部红军,李明毅是位营级干部。”李德金回忆道。

1931年,李明毅所在的部队在松滋某地遭遇国民党军,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李明毅夫妇英勇就义。一位好心大姐将年仅一岁半的李德金悄悄抱走。

父母惨死,李德金的心中满是血海深仇,“参军,是我最大的梦想。”李德金一心要继承父母衣钵,将红色的星火传递下去。

1949年,他如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谁能活下来,谁就当下一任团长”

1951年2月,李德金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开赴朝鲜战场。“我当时在建筑工程第七师,38万人一起乘坐火车远赴鸭绿江。”

亲历上甘岭战役等大小战役,回忆起当年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场,李德金眼中闪烁着亮光,颤抖的手,跟记者比划个不停:

“天空中飞满了美军的飞机,一眼看不到头。飞机不停地轰炸,无数战友死在美军枪炮之下。“

“一队十二人,分成三个组,第一组先上,死了,第二组再上,没了就再上第三组……”李德金说,战友们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子弹不打光不下战场。

当记者问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曾在课本里见过的战斗英雄,李德金叹了一口气:“像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

李德金依稀记得,有一次他们团奉命去攻打某个敌军据点时,也曾碰到一座高筑在河上的碉堡。“敌人的火力太猛,根本没法靠近。千钧一发,先遣小队潜到碉堡的下面,用肉身炸碉堡。九个人垒起人墙,把炸药包顶到桥底。团长说,‘九个人,谁能活下来,谁就当下一任团长!’”说到这,李德金的眼中盈满了泪花。

战争之外,食物匮乏是部队的噩梦。“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候连炒面都吃不上,饿极了只能吃土,没一会就要吐,吐了再吃!不然肚子空,拿不起枪。”李德金说。

除了食物匮乏,酷寒严冬是又一项挑战,“大雪漫到腹部,衣服也不厚,战斗局势非常严峻。好多战友不是被打死的,就是活活冻死的。”李德金老人叹息道:“我们一起去了38万人……回来的时候,少了很多。”

1952年从朝鲜战场撤回后,李德金又南下参加了南海战役。1955年,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久后军队改编,复员还乡。

艰苦朴素不忘家国

“没有国,哪有家,国家放在心坎上”

回乡后,因为读书少,李德金拒绝了当地安排的棉花厂会计工作,回乡务农。

闲暇时间,李德金会与村中的孩童宣讲红军故事、革命史、志愿军抗美援朝英雄事迹,让孩子们明白,现在的和平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但村里人并不知道,给他们讲故事的老人,是位红军遗孤。李珍说:“这么多年来,爸很少在外面提及自己的军人身份。”

革命塑造了李德金不屈的意志,他十分爱惜所获所得。记者看到,老人的裤子已经洗得有些泛白,李珍说:“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穿十多年,还有一个脸盆用了二十多年。”

李德金平日里抽烟喝酒,也选最便宜的买。“20多块钱的叶子烟,用白纸卷着抽;10来块钱的散装白酒,打来也可以喝很久。”一家人都劝爸吃好点,穿好点,可他总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的生活已经非常好了。”李珍摇头说道。

采访中,当记者问及现在还有哪些战友,李德金的语气有些黯然:“最后一个战友去年走了,现在就剩我一个了。”

而今,已过耄耋之年的李德金,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新闻。“爸爸每天都要看新闻联播,看看今天国家发生了什么大事,比如疫情管控的如何了,国家出台了什么民生政策。”李珍笑着说,爸爸非常爱国,要求后人也必须爱国:“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有国,哪有家,你们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把国家放在心坎上’。”

【责任编辑:曹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