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闭幕式现场。
记者冯汉斌 文/图
斯世有斯人,斯文厚积宜昌市;楚骚生楚地,楚水长招屈子魂。昨日在宜昌城区启幕的首届“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堪为一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厚重的文化盛宴。论坛上,既有宏观视野的主旨演讲,也有生动活泼的分组交流,而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弘扬屈原文化。
首届“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共收到40篇左右论文,内容涉及楚辞文献研究、楚辞学研究、楚辞文本阐释、楚辞与中国文学史、屈原与中国文化研究等诸方面,颇为可观。线上线下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智慧和观点在论坛碰撞,思想和精神在论坛交融,凝聚成弘扬屈原文化、传承屈原精神的广泛共识。以下是线上线下学者有关屈原文化研究部分观点的集纳。
屈原的生命属于楚国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孙尚勇教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彭燕:
《离骚》这篇作品的结构逻辑大体如是:受被骤然弃置的现实和内心使命感的驱动,屈原采取楚国传统的祭祀仪式,希望能够检验自己培养人才以强大楚国的一系列作为是否合于中正,希望能够挽回楚国政治的颓败。为此,他在对自己天赋和使命的回顾中首先上诉先祖神灵;其次陈词重华;其次上征天庭并求下女;其次占卜降神;一切努力均告失败,最后欲自娱偷乐而不得,决定从彭咸之志。
屈原为自己振兴楚国的理想而焦虑,他不是为了个人,他的理想的实现不仅仅是成就了他个人,也成就了楚国,成就了更多楚国统治下的普通民众。很久以来,研究者都怀疑何以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只字不提他的妻儿家人,并且有关他的早期文献资料从来未曾提及他的家庭,这大约与他行冠礼之时所承受的天降大任的使命有关。这份使命曾让他无比兴奋和感动,他为之付出了所有。因为这份使命,自成年起,他的生命就不再属于他个人和他的家族,他的生命属于楚国。正因如此,当为了理想的努力遭遇挫折时,他才痛苦万分,无限悲伤。当一切都无可挽回,他的生命随之也走到了尽头。
贾谊是发现屈原与楚文化
关系的关键人物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少华:
本来有可能埋没于先秦诸多文人中的屈原,第一次因贾谊进入了汉初文人视野。可以说,贾谊是发现屈原与楚文化关系的关键人物,这是屈原得以借助贾谊进入楚文化主流的关键。
屈原进入贾谊的视野,主要有两个思想基础:第一,贾谊与屈原相同的政治遭际与共同的地理空间,是屈原这个文化符号得以触发贾谊精神世界的主要因素;第二,楚文化是实现“汉家一统”的主要途径,而屈原作为“楚文化”的典型代表,有贾谊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所需要的文化要素。
贾谊发现屈原,或者有间接通过屈原这个楚文化代表,逐步向“大汉”推行楚文化,先将周、秦及六国向“楚”改变,渐次实现“变汉”的意图,这是一种借助文化思想、生活观念的转变,进行实现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的尝试。
屈原文化是一个
优秀的政治文化符号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一新闻传播学院赵辉教授:
屈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伟大的文学符号,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文化符号。屈原是将政治放在历史和当时诸侯国争霸的现实语境中去“上下求索”建构“美政”政治理念的。这“美政”的整体目标是:国富强。富即发展经济,强即强化军事,部队要“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其核心措施,一是重民生,二是明法度,三是举贤能,四是明道德,五是反腐败,六是重外交。
由上可见,屈原的政治理念,是他之前政治理念的集大成的总结。他虽然不像其他诸子留下政治论著,但他的《离骚》《九章》等,不仅是优秀的诗歌,也可谓是优秀的政治读本,正如司马迁说,他的这些诗歌“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所以,弘扬屈原的政治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宜昌市举办这次屈原文化国际论坛,不仅具有文化意义,也具有政治意义。
屈原与北方文化关系密切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钟书林:
屈原出生成长成名于南方,一直以来,人们将其视为中国南方文化、南方文学的代表,甚至是最大代表。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在屈原研究中,也应当注意到屈原与北方文学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南北文学合流中的屈原的传播接受。其具体表现在:一是屈氏之先祖与北方文化的密切关系;二是屈原本人与北方文化的密切关系;三是屈原传播接受与南北方文学之交融。所有这些,有助于增进中华文明交往交融的深化。
西汉刘邦建国关中,是楚文化的胜利。汉朝文化,主要深受齐、楚文化的影响。一南一北的齐楚文化,在此交汇。在这次南北文化的合流与交融中,一个重要的媒介,就是屈原及其楚辞。整体地看待屈原及其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文化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德华:
人们习惯于将屈子仅仅视为诗人,但是诗人也是哲人,只不过用诗歌的形式与语言来表现哲思罢了。因而,在战国诸子思想版图上,屈原是被缺席的一位哲人。孟子以“舍我其谁”“为王者师”的大丈夫气概傲立于中原,屈子以“后皇嘉树”“受命不迁”的南土情怀独行于楚国,二子南北相视,相互激荡,孟子的天命观强化了北方中原文化中心,屈子对中原儒家政治文化的吸纳和反思,取舍之间也反映出屈原立足南楚、融合南北文化的气度。二子南北辉映,丰富了战国诸子争鸣的形式与内容,对我们认识战国诸子思想的地理分布,重绘战国诸子思想版图不无意义。
屈原的作品有教化之功效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峰屹:
与汉儒“诗教”意旨相仿佛,东汉王逸也有以《楚辞》为教的思想。他认为,《离骚经》“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完全可以用于教化。《离骚经后叙》在指明屈原之作“上以讽谏,下以自慰”的性质后就说:“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认为通过《楚辞》的教传,可以使人们在哀悯同情屈原的同时,又能受其“思君念国”之情、“忠信仁义之道”的熏染。
王逸认为,屈原的作品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感染着后世。人们不仅在形式上模拟屈赋,如宋玉之作《九辩》,刘向、王褒之“依而作词”,东方朔“加为《七谏》”,同时,也自觉继承屈原的精神,以屈原的“殷勤之意,忠厚之节”为榜样。屈原之作品如同儒家经典一样,是能起到有效的教化作用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牟歆:
屈原《卜居》《渔父》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体现出事件亲历者对于个体记忆的文学性书写与重构,同时又由于传播中形成的某种集体记忆,而成为了“史实”,被史学家选择性地进行了记录,从而形成了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记载之间的差异。中国早期文本或作品中,确实存在以第三人称视角为主的叙事记言现象,这与早期先民记录回忆和历史的思维一脉相承。从甲骨卜辞的神圣问对到周人记录带有权威性和规则性的王言,再到君臣问对和一般士人间的对话,直至辞赋问答体式的产生,形成了一个不断传承演变的记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