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半年,宜昌市上下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克难攻坚、承压前行,交出了一份稳中向好的经济答卷。
为充分展示我市各行业各部门在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纾困解难、民生保障等方面亮点,本报今起开设“奋战三季度 决胜下半年·聚焦宜昌经济半年报”专栏,助力我们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必胜信心,冲刺全年精彩。敬请关注。
面对“一难两难多难”的多重挑战,面对超预期因素带来的严重冲击,宜昌上半年取得GDP增长5.7%,增速居全省第一,实属不易。
GDP数据出炉后,社会各界普遍评价宜昌经济“态势好、支撑好、质效好”“底盘稳、韧性强、活力足”。看“量”更要看“质”,读“形”更要读“势”。宜昌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支撑点是什么?动力源在哪里?记者就此采访了发改、经信、商务、国资等主要经济部门,探寻宜昌稳中求进的高质量发展“密钥”。
底盘稳——
稳在投资稳、工业稳、农业稳
上半年,宜昌强化“全周期”管理、“全闭环”转化、“全方位”争取,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态势。亿元以上项目增势强劲,在库数量居全省第二位,新入库数量全省最多。149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87.3%,开工100亿元以上项目8个。首次把全生命周期概念运用到项目建设领域,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上线运行。
从投资结构来看,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8.3%、9.1%、17.1%,高于全省26.5、1.9、2.1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全市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35.49亿元,同比增长76.1%。据《国家公路网规划》,宜昌新增国家高速公路里程约500公里(规划待建430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完成“水利基建”投资24.5亿元,同比增速达61%,投资额创历史新高。
工业“压舱石”作用发挥明显,贡献突出。全市实施工业项目1663个,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024个。工业投资总量居全省第二位,技改投资总量居全省前列。工业用电量等先行指标保持增长势头,佐证了工业经济持续向好。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比增长6.4%。夏粮预计总产30万吨,增长4.7%。
韧性强——
强在产业“再升级”、县域“争进位”、国企“效益好”
瞄准全国独一无二、世界顶尖一流的目标,宜昌正着力构建以绿色化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
上半年,生物医药、绿色化工、清洁能源三大产业链产值分别增长41%、30%、29.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2%,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3个百分点。新材料、生物医药两个产业成功纳入湖北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与武汉并列第一。全市化工园区规划范围优化调整完成,有力保障了优质项目落地空间需求。宜昌正积极申报第九个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县域经济的发展气场更强,8个县市区投资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宜都、枝江百强再进位,均提升9个名次。宜昌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位居全市二、三位。上半年共实施重点项目79个,17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全面开工,16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全面投产,44个在建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全面提速。
截至6月,市出资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08%,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7%,完成全年目标的61.9%。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8.5%,完成全年目标的84.28%。上缴税费同比增长58.1%、完成全年目标的67.78%。
活力足——
足在消费复苏、进出口逆势增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我市抢抓“五一”、端午、“618”等消费热点,举办各类促销活动,助推消费提质扩容取得积极成效。首轮惠购湖北消费券宜昌区域发放4517万元,拉动消费1.23亿元。举办2022汽车文化与消费展,成交额突破7000万元。线上春茶节销售额达1.15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9.4个百分点。据介绍,一般贸易占主导地位,进出口增长30.8%。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21.4亿元,增长393.5%。民营企业成为主力军,进出口占57.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91.8%;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28.9%。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393%。
宜昌有40项改革事项、53个创建试点入选2022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名单,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我市还出台纾困帮扶“40条”、促进消费恢复提振“8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9条”等系列政策措施,仅税收“减缓退”就达到59.1亿元,极大地增强了市场主体信心。
今年以来,新登记市场主体7.1万户,同比增长135.8%;新增国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省级66家,创近年来最好成绩。
立足上半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宜昌有条件、有能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一定会实现更好发展。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高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