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张翱翔 陈屺)近日,当阳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速裁团队快速处理一起工伤纠纷案件,为农民工张某落实工伤待遇15万元。从立案到双方当事人签收仲裁调解书仅用两天时间。
今年以来,当阳市围绕依法高效办理争议案件这一主线,从争议预防调处多元化等六个维度发力,开启了“一线六化”劳动争议“大速裁”模式。实现简案3个工作日内办结,繁案平均30个工作日内办结,审结时限相比法定45天大幅缩短,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的维权成本和市场主体的诉讼成本明显降低。
当阳市成立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1名退休法官担任专职调解员,建立仲裁员分片联系制度,持续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建设。1-6月份,共调解劳动人事争议158件,同比翻了一番。通过案前预防调处,从源头上分流减量,降低涌入仲裁程序的案件数,让仲裁员集中精力提速。
设立劳动保障维权联合接待室,建立调解仲裁、监察等维权事项统一受理窗口,对所有劳动维权案件“一门受理”,实行一条龙服务,凡涉及欠薪、工伤等案件,均采取内部运转,通过减少窗口,实现当事人点单式维权。
指导当事人填写案件要素调查表,庭审时对无争议要素予以确认,重点围绕争议要素进行调查辩论,庭后制作要素式裁决书。庭审时长相比传统模式减少约半个小时,裁决文书精简了约三分之一,实现快审、快结。同时,组建由1名专业素质强的仲裁员、1名记录人员和1名调解员组成的速裁团队,专门负责速裁。从立案、排庭、组庭、开庭到文书审批、送达等事项均由团队打包办、全程办,成员分工协作,形成扁平化运行机制,避免层层审批,内部运转环节减少近三分之一。
当阳市斥资30万建成“数字化仲裁庭”。实现庭审记录电子化,证据展示投影化,庭审录音录像记录同步化,庭内监控实时化,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庭审透明度和效率显著提高。
材料齐备的,当场立案;材料不齐备的,实行容缺受理,实现快立。在立案环节即繁简分流,对双方同意速裁的案件,当场一次送达受理、组庭、开庭文书,让当事人从“跑三次”减少到“跑一次”。采取流动仲裁庭就地就近开庭。添置自助查询终端设备,实现仲裁申请、仲裁应知等全流程自助查询,仲裁服务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