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最新消息

郑渝高铁架起三峡库区“黄金廊道”—— 莽莽郑渝出三峡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0日14:48 来源: 三峡日报

上图:郑渝高铁兴山站旅客如织。下图:复兴号动车组呼啸而过。 三峡日报通讯员 李明 摄

郑渝高铁通达范围示意图

7月29日,郑渝高铁兴山站站前广场又一次迎来隆重时刻——宜昌(兴山)高铁立体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竣工暨运营活动举行。

这个项目包括站前广场、公铁换乘站、城南市政基础设施等配套项目,历时两年建设,总投资10亿元。项目建成和正式投运,将加速兴山进一步拥抱“高铁时代”。

6月20日,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郑州至重庆高速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行,三峡库区兴山、巴东、巫山、奉节、云阳等地终于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风驰电掣的复兴号动车组首次穿越亘古峡江。

郑渝高铁不仅带动了三峡旅游客流井喷式上升,也让沿途市县看到了更多经济发展的可能。截至7月29日,处在线路节点上的兴山,已经迎送旅客15万多人次。伴随盛夏的热浪,兴山四处涌动着漂流避暑的客流。

百年梦圆

高铁终于直通家门口

蜀道难,难以上青天。古往今来,人们改善进出三峡交通的努力充满了悲怆。

“说了几辈人,火车终于开进兴山了。”眼前飞驰的高铁让92岁的老人王友锦感叹:“有生之年能在家门口见证这样的伟大奇迹,也不枉活这一把年纪。”

1909年12月,清政府谋划多年的成都经宜昌至汉口的川汉铁路正式开工,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王友锦一家世居的兴山水月寺镇高岚村,是这条铁路的工点之一。隆隆的放炮声震醒了封闭的山谷,从未走出大山的村民,从此多了一抹对火车的梦想。

清朝末年,民族衰微。高岚河谷里热火朝天的修路场景没有持续多久,“保路风潮”就暴发了,工点上断了饷粮。饿极了的筑路工人袭扰村民,铁路美梦变成了村民的梦魇。由于种种原因,川汉铁路最终搁浅在荒野里。据文物部门统计,仅宜昌市境内就有涵洞、桥梁、隧道等川汉铁路遗址26处。

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百余年来,巴山楚水间的人们从未中断过冲出大山的铁路梦。

“从线路上看,可以说是100年前的川汉铁路的复建。”宜昌市文史专家罗洪波给记者展示了一份他收藏的影印图纸。这是100多年前詹天佑手绘的汉宜铁路、宜夔铁路、夔成铁路线路。兴山、巴东、巫山、奉节等地都在这份线路图上,与现在郑渝高铁在三峡库区走向基本重叠。

“能在家门看见高铁,连听见的火车汽笛声都觉得是动听的!”高岚村“80后”村民王震说,儿时常和小伙伴们在川汉铁路的涵洞里钻来钻去,也时常听老辈子讲当年修铁路的故事,却始终未有一列火车从门前驶过,“没想到真的通火车了,还是高铁。”王震惊喜地说。

“高铁通了,我们就不出去打工了,没想到,真能在家门口坐上高铁。”高铁通车的当天,巫山县桂花村村民陈炳光也赶到巫山高铁站看热闹。他从小就在父辈口中听说过家乡人的“铁路梦”。陈炳光笃定,有了高铁,小三峡独有的青山、绿水、红叶不愁没游客。

这几天,“尝鲜”高铁的客流源源不断涌进兴山,朝天吼景区派出专车在高铁站接驳游客。景区内一处川汉铁路处遗址下,留影打卡的游客总会被旁边碑刻上的文字吸引。兴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舒红亮说,历史与现实实现了无缝对接,此处无声胜有声。

双线并行

打通三峡库区“任督二脉”

6月20日8时整,首趟由汉口站始发的G3453次复兴号动车组旅客列车,穿越三峡库区莽莽群山,准点抵达终点重庆北站,全程用时4小时57分。

本报记者在体验了首趟穿越之旅后,采访了铁路建设领域知名专家、原武九铁路客运专线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志坚。他说,郑渝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首条穿越三峡库区的高速铁路。

事实上,早在12年前,与郑渝高铁穿越三峡库区段并行,长江南岸的武陵山腹地就已经有了飞驰的宜万铁路,承担着沪汉蓉快速通道的重要功能。

2010年12月22日,经过7年的艰苦建设,全长377公里的宜万铁路正式通车,创下了诸多铁路建设史上的中国之最、世界之最。这条被视为“中国地质条件最为恶劣的铁路”,当时的建设困难常人无法想象。

宜万铁路总体设计负责人胡子平说,宜万铁路难就难在山水交融的喀斯特地貌。地表之下,经过水流亿万年的溶蚀,发育出无数千奇百怪的洞穴和暗河系统,这本是妙手天成的自然奇景、天公造物的神奇画卷,却为在这一地区的工程建设埋下步步杀机。稍不留神,暗河里的涌水就会呼啸而出;一不注意,洞穴中的岩壁就会层层崩塌。

付出是巨大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恩施州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胡福先说,宜万铁路的开通为他们打开了鄂西、渝东封闭已久的“山门”,给了他们一个摆脱山水羁绊,去往更开阔世界的机会。

2020年底,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宜昌车务段统计,过去10年时间里,宜万铁路仅恩施州境内的利川、恩施、建始等车站累计发送旅客5073.8万人次。

宜万铁路担负着完善沪汉蓉快速大能力运输通道的深重意义。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郑万高铁湖北段九标项目部副总工程师栗跃锟说,由于受当时施工技术条件限制,宜万铁路的设计时速仅为175公里,这个先天不足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

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让三峡库区的交通真正实现了蝶变。在首趟穿越三峡库区的G3453次列车上,奉节县永安镇的乘客吴崇林说,以后来三峡旅游更方便,人们再也不需要通过课本和10元人民币图案来领略诗城风采和夔门雄关了。

栗跃坤说,郑渝高铁全线通车,将极大释放出了宜万铁路、达万铁路、襄渝铁路的货运潜能。一南一北两条铁路线,相当于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全面迎来经济、产业、人才发展的黄金机遇。

穿越三峡

见证综合国力飞跃

回忆起一个多月前,群众在站前广场上欢庆高铁通车的场景,兴山县铁路建设协调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戴兴平依然难掩激动。6月20日一大早,兴山县城就已万人空巷,涌向装扮一新的高铁站,在昭君的塑像下载歌载舞,欢庆高铁正式通车运营。

“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故名兴山。”戴兴平说,包括兴山在内的三峡库区是从“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时代一步步走过来的。

当时,戴兴平激动地哭了。他亲历了这条铁路线从争取到建成通车的全过程。

2008年国家启动郑渝高铁前期规划研究,公布的建设方案中,有北线、中线、南线三个选择。当时全国各地“争高铁”,经历着百余年铁路梦想的兴山人多么渴望这条高铁能穿越美人故里。戴兴平时任兴山县发改局局长,争取铁路过境并在兴山建站,成为他的主要工作使命。

戴兴平说,三届兴山县领导和相关部门,数百次往来于武汉、重庆、成都、北京。三峡库区的重要战略意义,以及三峡人的真诚、奉献和执着,最终说服并打动了决策咨询机构和专家学者,形成了共识。

兴山是郑渝高铁进入三峡库区的首站,列车从“华中屋脊”神农架驶抵兴山站后,沿着三峡北岸一路向西,驶进库区腹地。风驰电掣的列车大多数时间都在隧洞内通行,犹如搭乘城市地铁。

数据显示,郑渝高铁豫鄂省界至万州段线路总长约470公里,正线共设桥梁98座,隧道60座,桥隧总长457.4公里,桥隧比重97%。其中,长度超过10公里以上的隧道就有11座。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郑渝高铁常务副总设计师肖强说,郑渝高铁襄阳至万州段,是我国在复杂艰险山区地段修建的第一条桥隧比重超过90%、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建设难度刷新此前的宜万铁路。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郑渝高铁襄阳至万州段九标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康秦文说,宜万铁路桥隧比才74%,因为超长隧道的施工技术限制,线路在遇到大山大水时尽量“迂回绕行”,所以速度起不来。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刘畅可,之前曾参加过宜万铁路建设。他说:“修野三关隧道时,还全靠人工掌钎打炮眼,一个掌子面上有二三十人。现在用的大型机械,掌子面三四个人就够了。”

康秦文说,从搁浅的川汉铁路、到宜万铁路、再到如今的郑渝高铁全线开通,穿越三峡库区的铁路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百余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高铁经济

架起一条“黄金廊道”

有一份浪漫叫做“坐着高铁游三峡”。

6月25日、26日,是郑渝高铁全线开通后第一个双休日,三峡库区沿线各个新站点也迎来首个客流小高峰。据统计,兴山站两天累计客流接近4000人次,奉节站的单日发送旅客量超过5000人次。高铁兴山站站长夏宁说,这是三峡库区旅游一个美好的开始。

7月29日,在宜昌(兴山)高铁立体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竣工暨运营活动仪式上,兴山县委书记曹宏伟透露,郑渝高铁全线开通仅一个多月,兴山站已经迎送15万多人次,日均最高客流5000多人。

与此同时,兴山境内的住宿、酒店营业额也比同期有了大幅提升。昭君山庄作为湖北昭君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旗下的酒店之一,入住率相比同期增加了近10%,入住人数和同期相比增加了近6000人。该酒店也增加了人手,保证服务能同步跟上。

“千里江陵一日还,只需一张高铁票。”宜昌江山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欧阳月说,郑渝高铁将让三峡这条世界级黄金旅游线路更加畅通,也从此一改以往水路游览的历史,游客便捷走入三峡腹地,近距离感受灿烂悠久的长江文化和精彩绝伦的三峡风情。

铁路专家王志坚说,郑渝高铁不仅打通了三峡库区北向、东向快速出口,还将串联起西南地区与中原、华北地区的快速通道网络,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因此联系将更加紧密,一条高铁经济带呼之欲出。

重庆社会科学院国际经贸与物流研究所所长马晓燕表示,郑渝高铁将加快三峡库区人员、资源、技术等要素快速交换流动,高铁的压缩效应、聚客效应、同城效应,将成为促进三峡库区各城市以及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新引擎。

“浩浩荡荡的长江,就如同一部流动的文明史。”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旗接受采访时说,对文化旅游行业而言,郑渝高铁架起了一条“黄金廊道”,必将开启中西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大约1300年前,李白在《上三峡》中以切身体验感叹:“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穿越三峡,何其艰险缓慢?从川汉铁路、三峡工程、宜万铁路,到郑渝高铁全线开通,我们在“穿越”三峡的圆梦之路上,不断呈现出浪逐浪、潮连潮的恢宏景象。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方龄皖 通讯员 乔长姣

【责任编辑:曹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