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黄善君 通讯员蔡治宇 赵翔
“在宜昌能拍到江豚已经不再稀奇了,只要是摄影者想拍就能拍到,因为在葛洲坝下游与至喜大桥之间每天都能看到江豚的身影,能拍到多豚同框也不再是新闻。拍江豚要拍到别人没有拍到过的镜头才是真正的好照片,你看这是母子三个,你看江豚身上有胎记,你看江豚横叼着木棒在玩。”正在拍摄江豚的摄影师杨静说起江豚就激动不已,边摆弄着手机展示着他的“江豚经典”,边讲述拍摄江豚的理解。
40℃高温炙烤下的正午,中华鲟保护区葛洲坝下游,拍摄江豚的3名摄影师却没有离意,撑着灰白色钓鱼伞,眼睛贴着相机,咔咔咔捕捉江豚捕食的身影。因今年长江上游尚未形成洪峰,江水清澈,能见度高,江豚越来越活跃,摄影家们批量推出江豚摄影作品。
呵护江豚
划定60公里保护区
中华鲟和江豚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葛洲坝的兴建,中华鲟和江豚在葛洲坝前止步,中华鲟每年回游到葛洲坝繁殖,而江豚则是葛洲坝的常驻户口,从此成了摄影者追逐的镜头。
从葛洲坝至宜都市枝城镇杨家溪60公里江段为中华鲟保护区,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部分,保护区终点在枝城长江大桥上游5公里的位置。很多人理解保护区到枝城跨江铁路大桥为止,因这里是典型地标。实际上,保护区管理范围向下游延伸了20公里,包含枝江、宜都、松滋交界的关洲岛,是外围保护地带。
保护区内有一个刚性管理规定是全面禁渔,包括垂钓,其中核心区、缓冲区严禁任何形式的排污、岸线施工、垃圾倾倒等人为活动,在实验区想要开展施工项目也需要经过专家严格论证。
关洲岛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屿,大面积生长着野草与树木,还分布有极度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宜都一农户相中此岛,在此放牛养马成了牧马人,放牧就会对中华鲟、江豚的活动造成影响,养殖粪便污染水质,岛上的疏花水柏枝也面临被啃食风险。保护区“一周一巡查”的惯例发现此情后,巡护员在宜都疏花水柏枝保护站借来皮划艇冒着风大浪急的危险,登岛核查,并将案件转交地方处理。马和牛坐船离开了关洲岛,还给了关洲岛应有的宁静。
一周一次巡查是保护江豚与中华鲟的缩影之一,开展江段巡查工作也是中华鲟保护区的职责,目的是打击非法捕捞、违规施工、非法排污等对江豚、中华鲟的生存带来潜在危害的行为。发现并救治受伤搁浅的水生生物,为水精灵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
8月12日枝城港专用铁路扩能工程正在施工,进入工地排查并不简单,门卫要领导批示后才能进入,几经辗转进入施工院子,火车正在装卸货物拦住了去路,火车来回折腾了三趟装载结束,15分钟的等待之后,才得以进入现场踏勘。重点是查看有没有弃土、垃圾倾倒进长江及排污行为,违法行为对江豚及中华鲟的危害是致命的。
只有通过巡查及时纠正违法行为,才能确保中华鲟、江豚的安全。
巡护员介绍,今年4月在宜都祥印码头一尾重达150公斤,全长约3米的中华鲟尾柄疑似被轮船螺旋桨误伤,尾部几乎断裂,已严重感染并呈腐烂发白表征,生命体征微弱。得到消息后,管理处工作人员立即驱车赶往现场进行施救。经现场紧急伤口消毒处理后,通过水车将其运送至中华鲟研究所小溪塔基地,由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进一步抢救治疗。
中华鲟保护区还在点军区艾家镇建立了中华鲟救治监测中心,点滴关爱都是呵护中华鲟、江豚等水生生物的细节。
增殖放流让中华鲟“鲟丁兴旺”
3月26日,在宜昌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随着放流槽闸门打开,5100尾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滑进长江,大的115厘米,小的20厘米。这些中华鲟顺长江而下进入大海,成熟之后再沿长江逆流而上返回宜昌产卵繁殖。
4月9日,中华鲟研究所将约23万尾不同规格的子二代中华鲟在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放归长江。
宜昌开展的两次中华鲟放流地点位于保护区的核心区,宜昌是自然环境下中华鲟幼鱼的出生地,也是中华鲟目前唯一已知的产卵场。
为保护中华鲟仅存的产卵场,早在1996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长江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宜昌多年的长江生态保护,保护区不仅是中华鲟的产卵栖息地,也成为江豚、胭脂鱼等多种珍稀水生生物的生态家园,四大家鱼等经济鱼类的渔业资源规模也逐年提升。
中华鲟保护区每年都会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中华鲟及其产卵地的保护,包括组织增殖放流、联合执法巡查、生态修复、整治非法码头、救治救护等,增殖放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增加中华鲟种群数量的方式之一。每年会组织2次以上中华鲟放流活动,并邀请相关科研单位在保护区内放流中华鲟等长江鱼类。3年来,累计放流中华鲟3.18万尾、胭脂鱼25万尾、四大家鱼等经济鱼类达1.15亿尾。
放流之后,保护区工作人员会在放流后的一段时间内对放流水域重点监管,因很多中华鲟在进入长江后就面临死亡威胁,小规格的可能会被大的食肉鱼类吞食,大规格的中华鲟因为没有自然种群成长的过程和记忆,可能迷路或搁浅。让中华鲟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救助的一条体长接近1.5米的中华鲟。派出所民警接到市民报警称在伍家岗江岸有一条体型硕大的“怪鱼”搁浅了,像是中华鲟,民警立即联系了保护区,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这条大鱼已经在浅滩上奄奄一息。经过对照外形、骨板以及背部的标识,确认这条“怪鱼”就是中华鲟,而且是前两天刚刚放流的中华鲟,体长约1.5米。
当时这条中华鲟的状况堪忧,工作人员当即决定就地抢救再人工搬移至深水区。工作人员和民警赤脚步入浅滩,不停地用江水浇灌中华鲟的鳃部,为其提供氧气,并仔细检查身上伤势。经过近20分钟的救治,中华鲟的状况出现了好转,保护人员将这条大鱼轻轻地抬向了深水区,中华鲟在深水区来了一个360度圆圈之后消失在浩淼的江面。
这条搁浅的中华鲟遭遇只是数以万计中华鲟中的代表。据统计,保护区内观测到50公分以上的大规格中华鲟的成活率约50%,这与保护区开展保护监管工作密不可分。宜昌自1978年以来已连续实施了60多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0万尾。
宜昌江豚天天见
许多事因未知而神秘,江豚顽皮地弹跳在宜昌江段频现各大媒体的封面,市民一直认为神秘、神奇、难得。8月13日三峡地理采访组跟随江豚摄影师,走进摄影家拍摄江豚的私密区域后,发现这里是江豚的活跃区,江豚此起彼伏的跳跃着。
不是江豚内敛羞于示人,而是多数人不了解江豚。葛洲坝至至喜大桥段区域是江豚摄影师的绝对隐私,这里的江豚最欢快。
记者原以为江豚是天生的舞者,其实走近江豚后才发现对江豚的了解狭隘。江豚是肉食性动物,重点食物是鱼,一头成年江豚每天的食量约3公斤小鱼。江豚在捕食过程中,拦截、攻击、捕捉活体鱼类时难免会上演各种功夫,江豚捕食的动作并不委婉,不时跃出水面。
江豚实则是江中猛禽,这是对江豚了解后的认知。专门拍摄江豚的摄影师,原名杨静,网名杨河,他不仅拍江豚,重要的是他在研究江豚:“我在运动中捕捉江豚的战机,宜昌地理环境好,今天拍摄的江豚7月16日从胭脂坝才回河口来。”
宜昌拍摄江豚有4个区域,艾家镇桥河村一组胭脂坝一带,虽然浅滩多,但江豚活跃;天然塔区域的观豚平台和镇江阁的河口区域(适合10月中旬至11月拍摄),一度时期镇江阁是最佳拍摄地,但是游泳者对江豚造成了干扰,适合无人游泳时拍摄。现在的最佳拍摄点是至喜大桥至葛洲坝区域。
杨河介绍:他从小就玩相机,2019年才真正拍到江豚,那时拍摄到的江豚只能是初学乍练,让他却激动了许久。他的理论是无人拍到的照片才是好照片,无人超越的照片才是经典。
2020年7月在三江栈道上,前后发现了约17头江豚。2021年2月他开始观察记录江豚的特性,水温、风向、天气等环境因素对江豚的出现都有影响。
这一年首次拍摄到母子同框的照片,在《楚天都市报》发表前,编辑需要原片甄别,通过查看图片信息不是PS图之后,10月26日发表。随后农业农村部也要求查看原片,当核实无误后大发感叹,没有想到还有这么完美的江豚影像。
拍摄者摸准了江豚的特性,有阳光的日子,温度越高,江豚越活跃,天气越好江豚越多。宜昌长江江段江豚出生的水温在17℃至18℃之间,江豚是否怀孕与捕食的姿势、食量大小有关。
拍摄江豚的最佳时间是早上5至6点,中午11至1点,下午4至5点。
杨河感叹:宜昌的天蓝了、水清了、岸线美了,江豚与中华鲟也活跃了。杨河放下了手中的相机,边补充茶水边介绍:2018年以前根本拍不到江豚,不怪拍不到,渔船在江中间,渔网星罗棋布,打渔、钓鱼、捞鱼的,捕鱼的人比江里的鱼还多,各种装备一起上,根本没有江豚生存的空间。现在渔民改行、渔船上岸、全面禁渔后江豚活跃了。
杨河对江豚观察细腻:江豚休息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江豚是哺乳动物,吃奶,靠肺呼吸,不捕食时也会因呼吸跃出水面。
对于拍摄江豚,杨河比较排斥无人机拍摄。江豚最活跃时就是捕食时,此刻无人机抵进拍摄或许能抓拍到最动感的照片,但是无人机的噪音势必对江豚造成干扰。只要天气、时间把握得当,在宜昌随时能拍摄到江豚的身影,希望人类减少对江豚的干扰,让江豚在宜昌成为永久性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