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源地枝江市胡家畈水库。
记者刘远新 通讯员关高莉
连日高温酷暑,各地不断喊“渴”。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生产用水尤其令人关注。
如何保障农村地区的供水需求?未来宜昌农村供水有哪些新变化?如何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8月16日上午,宜昌市举行专场新闻发布会,对《宜昌市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方案》相关政策进行解读。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宜昌各县市区正在实施“一年补短板、三年大提升”攻坚行动,根据人口流动趋势、集聚状况和产业发展布局,分类推进农村供水建设和管护工作。目前全市共谋划133个供水项目,总投资61亿元。部分项目正在加紧推进,将为宜昌农村供水提供坚强保障。
优化布局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在远安的沮河两岸,4个乡镇共有水厂39座。近日,远安县将启动九里岗水厂改扩建和县城晟源水厂管网延伸至石头店集镇项目建设,把这些小水厂进行整合,实现沿沮河约11.2万人同水源、同水质、同管理,率先在全县60%的人口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这是宜昌农村集中供水点建设的新范式。宜昌将优化现有农村供水工程布局,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由片成网,形成“一县一网多片”的农村集中供水新格局。跳出过去点状建设模式,坚持网络化思维,打破镇、村行政边界,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重要途径,打造稳定可靠、互联互通的农村供水网络,有效解决过去水量不稳定、季节性缺水等问题,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分类实施
集并万人以下供水点
目前,宜昌现有各类供水工程6.5万处,小型和分散工程占比97%,工程点多面广、规模小、标准低,管理不够到位。
发布会透露,宜昌将按照“建大、并中、减小”原则,未来尽可能建设千吨万人供水工程、集并万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减少分散供水工程,提高集中供水能力。
同时,宜昌农村地区的供水工程建设将根据未来人口流向和乡村演变趋势分类施策。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类村庄重在管网延伸和新建规模化供水工程;特色保护类村庄,重在适当改造达标现有供水工程;搬迁撤并类村庄,重在现有供水设施维护,保障生活用水。
统一管护
提供优质供水服务
发布会介绍,目前,宜昌农村地区有近半的集中供水工程是由村委会、协会或者个人承包管理,管理服务质效难以提升。
而依托综合实力更强的县级供水公司管理,能有效的整合资产、打捆运营。农村供水公司化改革实践证明,县级供水公司能提供更优质的运营服务,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质量也更好。
接下来,宜昌农村地区新建集中供水工程将统一由县级供水公司负责建设和管护,已建集中供水工程由乡(镇)供水公司逐步移交或托管给县级供水公司管护。
多措并举
保障供水建设资金
宜昌各县市区政府每年按照农村人口每人不低于3元的标准,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县级维修养护资金,保障工程正常运行。宜昌市政府将对管水员工资、小型供水工程维护继续给予适当奖补……
农村供水是普惠性的民生工程,宜昌采取多种措施为全市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护提供资金保障。
记者获悉,2020年-2022年,宜昌市级财政已累计投入2140万元保障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后续年度将继续落实财政支持政策。此外,宜昌各县市区将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改造项目纳入县级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于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去年,宜昌市农村供水共落实财政资金4.78亿元,其中政府债券1.85亿元。宜昌各县市区还充分依托县级国有平台公司,积极争取政策性贷款和社会资本投入。
护好水源地
确保农村供水安全
炎炎夏日,散落在宜昌农村各地的88个水源地,成为生命之源。这是宜昌已批复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乡镇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人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如何持续抓好农村、乡镇水源地保护?相关部门介绍,监管人员每季度开展一次28项指标的常规水质监测,每两年开展一次109项指标的全分析水质监测,准确掌握水源地水质状况。同时,做好水源地保护区巡查和监管。一方面,对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与供水工程无关的项目、排污口一律不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无人机、高清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及时发现和制止保护区范围的违建项目和违法行为。围绕水源地水质是否达标、规范化建设是否到位、保护区管理是否到位等内容每年开展一次全面“体检”,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办整改到位。
此外,为保障农村水源地环境安全,宜昌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3665万元,在五峰县、兴山县、秭归县乡镇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完善水源保护区隔离围网、事故应急池和人工湿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水源地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