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适应消费升级、外贸升级的新趋势,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活力中心和内陆开放桥头堡,为宜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商务贡献?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市商务局局长覃扬波。
记者:去年,《宜昌市加快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出台,请问一年来消费中心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覃扬波:通过深入推进区域性消费中心建设,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0.81亿元,增速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4.05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下一步将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强核心,提升消费承载力。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成环夷陵广场,打造都市核心消费圈,完善核心商圈配套功能。
提品质,提升消费吸引力。大力发展首店首发、夜间经济、会展经济等新型消费,增加消费新场景。积极引进中免集团、王府井、武汉金宇跨境电商线下自提店落户宜昌。
优功能,提升消费服务力。结合筑堡工程、补短板、优功能,抓好宜昌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记者:宜昌开放型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如何进一步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畅通开放通道,加快推进内陆开放桥头堡建设?
覃扬波:市商务局将聚焦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终极目标,通过思维、路径、措施迭代,着力打造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优化开放平台功能,推动宜昌自贸片区建成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与宜昌综保区、三峡保税物流中心(B型)联动发展。优化开放通道质效,建成区域性航空口岸枢纽,构建铁海联运物流新通道。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扩大化工、机电、农产品等重点优势产品出口。优化进口服务功能,将宜昌跨境电商综试区建成“宜荆荆”都市圈进口消费品示范区。
记者:电子商务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今年以来,宜昌市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出台了哪些措施?
覃扬波:一是政策激励健全体系。先后出台《宜昌市服务业发展奖励补贴办法》、《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提升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引进电商平台、培育龙头企业等多维度,构建电商发展生态体系。
二是示范引领增强实力。积极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省级市场体系电商进农村建设,启动三峡智慧物流园等电商物流重大项目建设。
三是积极培育电商主体。促进传统企业上线,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新渠道。目前宜昌市限上电商企业213家,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24.69亿元,增长15.9%。
记者:前不久,宜昌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请问试点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覃扬波:补齐设施短板,建设一批社区商圈,因地制宜改造商业中心、邻里中心等各类综合服务设施。丰富商业业态,优先配齐便利店等14种基本保障业态,因地制宜发展社区食堂等8种品质提升业态,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壮大市场主体,鼓励社区、各类社会主体对接资源,参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创新服务能力,整合街道、社区、物业等力量,拓展便民生活圈应用场景,提高便民服务能力。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揭兴伟 通讯员 刘雅莉 姚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