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黄善君 通讯员李纯琼 赵翔
8月17日,天气持续进入高温模式,宜昌90%以上的区域万里晴空,最高温度达到了41℃,而海拔1500米的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的室外温度在31℃左右。雾是大老岭的特产,蘑菇一样的云朵覆盖着天空,时聚时散,大老岭云雾缥缈,常年迷雾覆盖,有雾天占210天左右,迥异的天气更给秘境大老岭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
大老岭凭借着原始森林盛产故事的地方,随着红外线相机的覆盖,捕捉了一些珍贵的画面,大老岭成了中央电视台《秘境之眼》的常客,今年1至8月,已经8次亮相央视。8月12日中央电视台《秘境之眼》“猕猴专题”2分钟揭秘大老岭猕猴。央视何以钟情大老岭?多只红腹锦鸡同框的视频、白冠长尾雉鸡频繁入镜而锁定。大老岭有科考鸟类198种,而鸟类环志却有205种,观鸟协会则记录了240多种,秘境的秘密似乎还很多。
红外线相机拍摄的
秘境隐私
8月17日,三峡地理采访组抵达大老岭时,恰逢“湖北省2022年鸟类环志技术培训”在此举行。大老岭是2008年申报,2009年启动的全省第一个鸟类环志站,当日来自洪湖、龙感湖、沉湖、网湖、鄂州的30多人参加培训,湖北形成鸟类环志联动体系,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专家讲课。
鸟类环志,就是将鸟捕获后,在鸟身上用环设置标记,用于记录数据,鸟飞到全国各地,通过环就能识别鸟从哪里来,所有数据集中到国家环志中心后,全国形成一张网了解鸟类迁徙的路径,甄别留鸟和候鸟。
大老岭护林员高新章介绍,其实一个站和几个站的环志意义并不大,全国形成网络后研究价值极大。
在大老岭尚有许多动植物未知物种,109个红外相机监测全覆盖,央视用《凤凰原型》为题,报道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鸡为代表的山凤凰鸟类,成为大老岭的名片。
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柯晓宇介绍,其实鸟类并不排斥人类,人种庄稼的地方往往是鸟类更活跃的地方,草籽、虫子、野果,都是鸟的食物,鸟的食性与鸡一样。金雕一般在悬崖峭壁的地方活跃,悬崖是金雕起飞、启动的理想场所,在悬崖起飞才会与滑翔伞一样轻松,金雕是食肉动物,也捕食鸟类。
2021年一只金雕受伤后,相关部门救治康复后在大老岭放飞大自然后,大老岭本土的金雕也升空伴飞,金雕的领地意识很强,伴飞就是驱逐。
大老岭的红外线相机全覆盖拍摄到的不仅仅是野生动物。今年2月红外相机在邓村乡与大老岭的交界处,捕捉到了3个人背着猎枪从相机前走过的场景,猎人面容清晰。大老岭回收相机数据后,将大数据迅速通报给邓村派出所,最终在分水岭村识别嫌疑人3人,目前已经立案。
新宫管理站站长曹荣军称,红外相机监测动物活动轨迹是静态的。其实在王爷庙区域开车就能偶遇珍稀鸟类,尤其是在冬天落叶之后,能见度好,红腹锦鸡雄鸟颜色鲜艳,春季为发情期,鸟类扎堆发现几率大。冬季不属于发情期,红腹锦鸡鸟类扎堆的场景少。鸟类属于一夫多妻,同框的三只雄白冠长尾雉鸡在王爷庙同一地段多次出镜。
为了见证开车就能见到珍稀鸟类的真伪,采访组决定即刻出发前往王爷庙。
雄雉花枝招展长相有点娘
前往红外线拍摄珍稀鸟类较多的区域——王爷庙的公路必然经过大老岭至水月寺镇公路,在森林的绿色隧道中蜿蜒穿行,行至天柱山脚下,一条水泥路被绿色铁栅栏拦住并落锁,落锁的就是通往王爷庙的路。
护林员打开铁门进入前往王爷庙的公路,忽然间就进入了中雨模式。
此行的目的,是在空旷、通透、无人区的王爷庙,寻觅红腹锦鸡的身影,红腹锦鸡、红腹角雉、雉鸡在这里种群大、数量多,一只红腹角雉体重达3公斤。大老岭通公路的地方都是当初运输木料的要道,这是一条仅有一车宽的公路,且只硬化了两边轮子碾压的地方,中间部分不用绿化也长满了绿色植物,车骑着野草行驶。久违的一场雨敲打着鹅掌楸叶片上,发出噗噗声响,抖动叶掌,公路两侧的箬竹密不透风,箬竹上的落叶松生机盎然,王爷庙离农户最近的直线距离也有7公里,因此被称之为鸟中凤凰的雄性红腹锦鸡在王爷庙家族兴旺。
大老岭落锁王爷庙公路,设置的是禁区,目的是不让人类打扰珍稀鸟类的繁衍,是对鸟的格外呵护。王爷庙区域早期伐木区域树木并不高大,全部都是人工林,落叶松和鹅掌楸居多,视线通透,适合鸟类生存,鸟丁兴旺,成了红腹锦鸡的栖息地。公路的尽头是一个只能让车掉头的水泥地。王爷庙只是一个地名并无庙宇的存在,王爷庙是什么王爷无人知晓。
在公路的尽头泊车,雨声、风声、鸟叫此起彼伏,一种鸟的声音清晰,洪亮:“好吃亏”护林员通过懂鸟软件,通过现场录音听鸟音辨鸟,此鸟是“墙角树莺”。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忽略了一个事实,雄性鸟类花枝招展,色泽艳丽,看起来有些娘,却很有趣。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家养的公鸡往往是五颜六色,而母鸡是单色居多,而公鸡高大的身材、长长的羽毛、硕大的红冠,在鸡群中是一道风景线。孔雀长有长长的羽毛,开屏的往往是雄孔雀,求偶时打开羽毛,亮出长长的扇形一样的尾巴,吸引异性的注意。雌孔雀往往也是单色,并没有长长的羽毛和华丽的外衣。无独有偶,红色鸳鸯也是雄性,雄性有着耀眼色彩。而雌性鸳鸯麻雀一样的颜色。红腹锦鸡,因长得喜庆,被人认为是山凤凰,红色间或黄色的羽毛,棕色的尾巴,格外吸引人的眼球。
伴着雨打叶片的声音,坐在车上听闻鸟啭,是一件有趣的事,心在大自然中荡涤过滤。返程途中,一只麻色的锦鸡被雨淋湿了翅膀,起飞有些困难,始终在车前跑步,车慢它慢、车快它快,约一里地之后,驾驶员想让这只约1.5公斤的大鸟飞起来,突然加速,锦鸡用力飞进了路边的箬竹中。再往前行,即将走出栅栏时,又遇到了2只结伴而行的锦鸡在公路上悠然自得……
走出栅栏,护林员重新落锁,夏天的雨隔牛背,此刻雨过天晴,栅栏内外成了晴与雨的分界线,在大老岭天柱山上,并没有雨滴停留的痕迹,在风的催促下,白雾顺着山涧往下流动。尚未登顶,人被风刮得瑟瑟发抖,这就是秘境的脾气。
迁徙季节大老岭的夜黑漆漆
大老岭是保护区,也是景区。大老岭的夜有些冷清。尤其是候鸟迁飞的季节,大老岭几乎只有室内的照明灯,在以不夜城为追求的时下,黑漆漆的大老岭,有着生态大爱的动机——大老岭林场区域是华中候鸟迁徙的大通道。
2009年建立了三峡库区首个鸟类环志站和观鸟基地。发现了中国特有种蓝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黄嘴角鸮、灰林鸮、领角鸮、领鸺鹠、小鸦鹃等,还在省内首次发现仙八色鸫、澳南沙锥、日本鹌鹑等珍稀鸟类。
秋季是大老岭的食物丰盛期,小板栗、橡子、猕猴桃、松子即将成熟。春姗姗来迟,秋早早降临是大老岭的特性,小动物们忙着储藏食物迎接冬天,秋末冬初鸟儿不远千里选择迁徙来寻找温暖。
对候鸟来说,迁徙是一个漫长而危险的旅程。大老岭老员工曾亲眼目睹数百只鸟撞墙的悲情一幕。
2008年,国庆长假首日,寂静的大老岭一下热闹起来,自驾的游客慕名而来,爬山观日出,赏秋景秋色。
当晚8点多,忙了一天的谭家义刚在接待服务中心坐下,几位员工慌慌张张地跑过来,“谭经理,出事了,外面死了好多鸟”。谭家义赶紧跟出去,只见门前水泥地上落着数百只鸟,头顶传来“哇哇”的鸟声,伴随着“嘭”、“嘭嘭”的声响,一只只鸟“前赴后继”地撞向墙、玻璃,很快,地上铺满了鸟的尸体。
”碰到这样的事,游客、员工都有些恐慌”,谭家义很心疼,弄来了几个纸盒子,让员工把死鸟装起来,几百米的路段散落着死鸟,捡都捡不过来。
好端端的鸟儿突然“自杀”,一时间,景区内猜测众多。在林区工作这么多年,第一次碰到这种异象,谭家义感觉到事情重大,立即给单位领导汇报。
情况上报后,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当晚10点多,市林业局带领野保站专家赶到现场,封锁景区,率先展开调查。很快,地震局、防疫中心、林业局等部门赶到,近百名动物研究专家、教授从北京、武汉赶来,立即开展解剖化验,试图揭开鸟类死亡的原因。
很快,实验结果出来了,排除所有病源病疫感染,当景区解除封锁、隔离时,所有人松了一口气,但鸟儿“撞墙自杀”之谜并未解开。
一直在现场及周边勘查的鸟类专家解开了“谜底”,这里是一个鸟类迁徙的通道,鸟类“自杀”是雨雾条件下灯光诱使的结果。“夜间连续的阴天大雾天气,使得候鸟迷失方向,趋光飞行,以为是白天,结果撞到了墙上。”景区关闭了草丛中十几盏射灯,鸟儿的“集体自杀”案终于告破。
大老岭建成了首个鸟类环志站后,不仅取消了射灯,甚至在迁飞季节规避强光,为了鸟的生存、迁徙,大老岭人将鸟呵护得小心翼翼,让鸟类在这里把根留住,今年8上央视秘境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