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田聪)在枝江市刘家冲村,提起陈祖凤,村民们都会夸赞连连,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21个春夏秋冬向世人展现了“孝”和“爱”的传统美德。
今年刚满60岁的陈祖凤,是枝江市安福寺镇刘家冲村四组的村民。1985年,陈祖凤和她丈夫相识结婚,两年后有了一个儿子,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在2000年因丈夫突患癌症出现变故。1年后丈夫离世,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更是将调皮叛逆的儿子,患有冠心病、糖尿病、房颤等慢性病的公公,患有肺气肿、糖尿病、支气管炎、骨结核,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的公婆丢给了陈祖凤一个人。
面对丈夫留下的“烂摊子”,当时39岁的陈祖凤从未想过一走了之,而是用自己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儿媳的义务和母亲的责任,悉心照料公公婆婆生活起居、教育孩子走上正途,用爱努力撑起这个家。
不离不弃,无微不至照顾老人
2001年9月,丈夫离世后,陈祖凤的公公和婆婆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婆婆因为患有骨结核一下子就卧床不起,生活开始不能自理,公公也常常需要住院治疗,面对这样的情形,陈祖凤只能强忍丈夫去世的心痛,开始独自一人照顾公公婆婆的衣食起居。
当时有人劝过陈祖凤,“你还年轻,要不再找一个。”陈祖凤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如果这时候带着儿子走了,我的公公婆婆谁来照顾,我怎么对得起我的丈夫?”哪曾想,这一照顾就是21年,公公婆婆的病情时好时坏,但每年都要轮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公婆每次都吃不惯医院的饭,陈祖凤就每天早上在家做好她喜欢的饭菜,自己骑上三轮车到医院给她送饭,然后给她清理身体,收拾换洗的衣服,再回到家给公公做饭洗衣,次次如此。公婆病重时,洗澡上厕所均不能自理,陈祖凤就在公婆的房间旁就近改造了一个厕所,每天晚上给公婆洗澡,有时半夜还要起来照顾公婆起夜,可她从无半句怨言。因此公婆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儿媳妇好啊!不是她照顾我早就埋土里去了。”
严格要求,潜移默化教育儿子
丈夫去世时,陈祖凤的儿子正处于叛逆期,不仅没有认真读书,还经常逃课外出打架,老师们都头疼不已。一次陈祖凤正在家里照顾老人,老师打电话让她到学校去领人,陈祖凤看着闯祸的儿子心里又急又恨,直接对儿子说道:“你这个月跟我在家干一个月活,如果你还是不想读书,你就跟着我在家里干活,你如果还想要上学,就在学校听老师话,认真学习。”
陈祖凤儿子在家的一个月,每天从早上5点就起床跟着陈祖凤在田地里忙碌,等到天亮后又跟着她回去给爷爷奶奶做饭洗衣,照顾他们起床吃药,做完这一切又马上跟着母亲到地里去干活,一个月来天天如此。儿子看在眼里,很快就感受到了母亲的不易和艰辛,也渐渐知道了母亲每次给自己的生活费来的是多么的不容易,但是母亲从未在他面前说过苦和累,只是希望自己能好好读书。后来儿子主动要求回学校上学,从那以后,在学校开始认真读书,最终考上大专,毕业后现在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母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陈祖凤的儿子现在经常放假回到家帮助她干活,收玉米、扯花生、照顾爷爷奶奶起床吃药,现在儿子也成了村里人人称赞的孝子。
积极乐观、心怀感恩继续向前
自从丈夫去世后,村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将陈祖凤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很快陈祖凤就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了。她说她丈夫在世的时候,就是村里的治保主任,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照顾,现在虽然他不在了,但是我还能干,就不能给国家添麻烦,拖后腿。
陈祖凤家里有6亩柑橘树、4亩旱地和4亩鱼池。丈夫去世21年来,陈祖凤在照顾老人的同时从来没有不管家里的土地,任何时候她家中没有一块地撂荒。每年陈祖凤都会自己种一季油菜、一季玉米、一季花生,收完这些作物后就开始摘柑橘、卖柑橘,总之一年四季从未看到她在家休息过,男人能干的活她都能干,平时里邻里之间有人需要帮忙的她也从不拒绝。
现在去陈祖凤家里,总能看到她乐观向上的笑容。“我儿子已经成家了,还这么孝顺,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公公婆婆他们身体能够好一些,希望他们能多享享福!”当驻村工作队问陈祖凤当前最大的愿望时她回答道。
陈祖凤就是这样,任何时候都怀着一颗孝顺之心、感恩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媳、妻、母的责任,诠释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精神,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