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陈中生)“作为农村人,最不怕的是吃苦,我们俩不仅要活出个人样来,还要活出令人羡慕的模样。”近日,在自己的蔬菜大棚里,51岁的严柏玲带着高位截瘫的丈夫,正在给干涸的田地里浇水。
严柏玲,当阳市坝陵街道苏河村村民,精心呵护丈夫17年,不离不弃,创造了一个个康复的奇迹。
严柏玲在给蔬菜大棚蔬菜进行灌溉。(通讯员 供图)
意外降临,照料丈夫走出低谷
2005年,严柏玲的丈夫彭德意在外打工,被重物砸中颈部昏迷,医院诊断为颈部脊髓损伤——高位截瘫。
“当时就脑袋能动,整天只能对着天花板发呆。”彭德意回忆当时的情形,痛苦、焦虑、烦躁……
家里的顶梁柱塌了,丈夫躺在医院,儿子才上小学,34岁的严柏玲默默扛起了一切。
彭德意躺在床上不能动,有人告诉严柏玲,四肢不动会萎缩退化,肌体坏死,那就永远也爬不起来了。她就不断给丈夫按摩,活动他的胳膊和腿,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也不肯放弃。
严柏玲照顾瘫痪丈夫。(通讯员 供图)
生褥疮是截瘫患者普遍问题,她就每隔2个小时给丈夫翻一次身,半夜里醒来,也要翻身。由于女同志力气小,加上他身体没有知觉,翻个身要折腾很久,大冬天就累得冒汗。17年过去了,彭德意身上没有出现过一个褥疮。
长期躺在家里,要去外面透透气。第一次抬上轮椅时,喊来四五人帮忙,才七手八脚的抬上轮椅。可不能每次出门都请人啊,严柏玲就一个人把他挪到轮椅上。
“开始上轮椅的时候,他全身是软的,根本抬不动,每上一次轮椅,简直要人命。”可严柏玲还是每天将彭德意挪上轮椅到外面转转。
为了帮丈夫康复,严柏玲学会了针灸,还自制康复工具。一边帮丈夫按摩,一边鼓励他锻炼。每天喂饭、擦洗、按摩、清理秽物,严柏玲常常笑称又养了一个小孩。
十七年呵护,康复奇迹不断呈现
在严柏玲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惊喜悄然降临,半年后,彭德意的左手开始有知觉,经过治疗训练,终于可以活动了。当丈夫如视珍宝地看着自己能动的左手傻笑时,严柏玲却抱着丈夫大哭了一场。
17年的照料,彭德意的右臂也开始恢复。严柏玲每天协助丈夫做各种训练,如今右肢除了手指外,其余的都能动了。经过训练,彭德意终于能自己转动轮椅活动了。
“第一次自己转轮椅的时候,他像个孩子,在满屋里转来转去,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严柏玲笑着笑着,不知何时眼眶又红了起来。
严柏玲悉心照料丈夫。(通讯员供图)
在严柏玲的照料下,彭德意第一次自己爬上轮椅、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凭借扶手短暂“站”起来……
“有一天干完农活回来,我在准备中饭,他悄悄地用电饭锅把饭煮了,我高兴坏了。还有一回,他爬到电动三轮车上,在外面溜达了一圈,把我魂都快吓出来了……”回忆起丈夫的变化,严柏玲的笑容舒展开来。
为了彭德意的康复,严柏玲请人将房屋周围的台阶都改为缓坡、还在后院建了一个有扶手的洗澡间、专用的卫生间……只要对丈夫有利的,严柏玲就想办法做到。
“2021年我带他去市医院检查,遇到了当时的主治医师,看到他的恢复状况,大为赞叹。”现在,严柏玲每天坚持给丈夫做腿部按摩,“我知道他站起来的可能性极其微小,可万一有奇迹呢?”
勤俭持家,她打造了一个幸福家
不管何时走进严柏玲家,屋里屋外,窗明几净。大厅里,一盆鸭脚木长得枝繁叶茂;花架上,几盆多肉相映成趣。
严柏玲把家里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他爱讲究,每天起来穿衣服要工工整整、桌椅上不要有灰尘、屋内不能有蚊子、屋前屋后不能有异味……只要他高兴,我都做到。”
严柏玲帮扶丈夫进行康复训练。(通讯员 供图)
随着彭德意病情的稳定,2017年,她开始自己创业,承包了村级土地30余亩种植蔬菜。遇到干旱,一个人装3台抽水机,轮番工作,彻夜不休。
2019年,她种植的蔬菜初见成效,大大改善了自家的生活条件,还带动了部分困难家庭、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就是这位普通农村妇女,用那颗善良的心温暖着身边人。她勤劳、善良、纯朴,就像是一道风景,向社会传递着美好,传递着感激,散发着孝老爱亲传统美德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