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税浪、唐姝亚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税浪、唐姝亚 通讯员庞灿、龚艳菊)“2022.11.24. 星期四,晴。经过艰苦跟踪拍摄,终于弄清了这对母子豚的身份,原来是编号429,右边的胎记被我的专业镜头拍的是清清楚楚…今天宜昌站水位水流及水温变化都不大,二号家族在此活动头数为6 ~7头左右。”在伍家岗区生态摄影师、江豚摄影爱好者杨河的微信朋友圈,这种记录已持续21个月,而作为摄影师,杨河的作品和足迹也见证了伍家岗一段久久为功的生态保护之路。
杨河本名杨静,因热爱户外运动,肤色黝黑,但这个1959年出生的伍家岗“老人”的样貌和状态看着还不到50岁,扛起几十斤的摄影设备时行步如风,宜昌摄影圈及江豚爱好者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杨老师。
杨河1995年开始便一直从事长江水文测量工作。热爱摄影的他总是随身携带一部相机,休息时拍摄人文风景。二十多年来,从卡片机到现在的尼康D500,相机换了六台,在30多万张长江沿线精彩瞬间的定格中,杨河也与长江和伍家岗也结下深厚的感情。
2014年,杨河首次拍到了一度从人们视野中消失的江豚在宜昌江段的踪迹。2019年9月开始,杨河开始以追拍江豚为中心,截至今年11月24日,他已拍摄10万余张江豚照。“这是江豚全家福、这是江豚母子同框、这是捕鱼微笑、这是江豚空中转体……拍江豚就是要有耐心,要眼快心快手快,别人不能超越的、自己无法超越的都是好照片。”说起江豚,杨河滔滔不绝,像是在讲述自己的孩子,眼中满是热爱。
今年7月到9月,持续的高温没有阻挡杨河的脚步。早上5点,杨河便来到了距家7公里的王家河江豚观测平台,架好摄影设备,耐心等待江豚的出现。去年8月,王家河江豚观测平台正式对外开放后,杨河成了这里的常客。
王家河江豚观测平台所在地,曾是中石化在鄂西地区规模最大的成品油基地——王家河油库码头,年吞吐量达130万吨,6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环保事故。为了让江豚和中华鲟“回家”,伍家岗在去年关停并拆除了该码头,保留平台结构,改造成江豚观测平台。“现在,在早上和下午船少的时候,许多江豚摄影爱好者经常拍到三三两两的江豚,说明将油库码头改为长江大保护基地是明智的。”杨河笑着说。
伍家岗江豚爱好者李心宽,从2020年开始拍摄江豚。他说,定格江豚的瞬间是幸福的,“江豚逐浪”的景象,也充分展示着当地积极参与长江大保护的美好成果。
近年来,伍家岗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先后拆除长江干线及支流非法码头14个,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276家,完成山体生态修复110万平方米,实施长江岸线复绿14.2公里,水质综合达标率提升至84.6%。长江、柏临河、运河地表水监测断面综合考核达标,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实现了三级河湖长全覆盖。
2021年底,伍家岗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8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4.2%,公园成了各类鸟儿栖息的乐园。“随着伍家岗环境的改善,除了江豚,我还拍到越来越多的鸟。”杨河说,近年来,他拍到了在伍家岗栖息觅食的黄雀、鹊鸲等多种鸟,还在自家阳台上都拍到了红嘴蓝鹊、白头鹎和黑头奇鹛等品种。杨河在今年2月22日微信朋友圈记载“最近一段时间,只要你留意身边的绿化带,树木你就会发现有好多的红嘴相思鸟,他们或觅食,或跳跃,或嬉戏于林间、草地……”
伍家岗区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基本建成实力强、活力足、环境美、品质优、人民富的宜昌现代都市中心、魅力主城的奋斗目标。重点工作明确“突出绿色生态主导向,加快建设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强区”,打造更优生态环境、更美城市风貌,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高品质魅力伍家岗,正为宜昌加快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担当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