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田路)“一口说尽千古事,双手能舞百万兵;以假人演绎真人,借古人度化今人。”在秭归县梅家河乡,有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皮影戏,皮影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精美的雕刻影偶、通俗的音乐唱词和简单灵活的演出形式,将一段段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通过一方影幕、几副皮影,演绎得淋漓尽致。
1971年出生在秭归县梅家河乡龟坪河村二组的马勇是一名皮影戏传承人。他说:“常坐在载着皮影箱的驴车上,跟着乡里的戏班子走村串寨,正是那时和皮影戏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从2010年下半年起,马勇利用外出秭归县城的机会,到凤凰山景区皮影戏馆跟师郑家铁、邓从岳学习皮影戏,从器乐、提影、唱腔、影子制作以及影子保养等方面潜心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马勇对皮影戏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
2015年,因梅家河皮影戏班从艺艺人多数岁数已高,准备离开景区,回家颐养天年。一心想让皮影戏传承下去的马勇,主动联系到几位皮影戏老艺人,动员他们回乡继续传承皮影戏,让非遗传承下去,在他的努力下,老艺人们又重整旗鼓,组建了皮影戏班,马勇担任起皮影戏班的“班主”,开启了皮影戏传承的新阶段。
马勇常说:“皮影戏传承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活态化传承,才能让传承出成效。”梅家河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皮影戏传承保护工作,在每年端午节期间,都会联络戏班免费在乡集镇开展露天演出,丰富节日文化活动内容,吸引人们了解皮影戏、爱上皮影戏,推进皮影戏传承大众化。
2019年9月,县文化馆组织首批全县皮影戏培训班,马勇和他的皮影戏班一班人受邀担任培训班讲师,对30多名学员从秭归皮影戏的由来与发展、表演与创作、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创造等方面,结合各自多年的从艺史进行了全面介绍,激发学员们热爱皮影戏的深度、参与皮影戏的热度、传承皮影戏的主动。
2020年,梅家河乡党委政府以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投资40多万元打造了一个功能齐备、设备先进的全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秭归皮影戏传承保护基地”,基地在2020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并吸纳统战代表加入皮影戏展演队伍,编排《魂兮归来》剧目,开展“送戏进学校”“送戏进村落”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利用重大节庆契机,组织统战代表参加舞狮舞龙、划采莲船等传统习俗,助推全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自此,梅家河乡开启了奋力建成“皮影艺术之乡”新征程。
这个时候,马勇也迅速转变思维,将延续上百年的“梅家河乡皮影戏班”升级为“秭归县九板十三腔演艺有限公司”,公司命名中充分体现秭归皮影戏分支——梅家河皮影戏“九板十三腔”的技艺特色,从营运方式、表演方式、传承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
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每逢国庆节、元宵节,县文化馆均邀请九板十三腔公司驻馆进景区表演。马勇充分利用梅家河乡“秭归皮影戏传承保护基地”的阵地优势,将剧目排练、新剧本创作、老本头整理收集、皮影研究制作、驻基地展演在这里常态化开展。截至目前,马勇和他的团队进行皮影戏演出累计百余场,横向交流20多次,弘扬传承了皮影戏文化,也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到梅家河乡。
“一个人、一台戏、一辈子,皮影戏成就了我,成就了我们这个团队,铸造了我们人生的大舞台,我们将把传承和弘扬皮影文化当做一辈子的事业”马勇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