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谢小青、张斌)初冬时节,农闲人不歇,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三合村处处都是农田建设的火热景象,挖机、推土机配合作业,运土车辆来回穿梭。6个月后,总计600余亩形状各异的小田将升级为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土壤肥、机耕作的大田。
与三合村相邻的白河村33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已经基本完成。本月初刚召集村民开了土地流转的屋场会,由村集体引进的源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想要在村里流转300亩土地,打造专业粮油种植基地。
“小田的土地利用率低,耕作全靠人工,产出低,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年纪大的有心无力,有的地都荒了。”白河村书记王作仁介绍说,此次合作社流转涉及的8户人家,有7户已经准备签协议了。
土地零碎、撂荒严重、人口流失,是阻碍乡村农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如今,在夷陵区,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近年来,夷陵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持续推进,经农业农村部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项目12.75万亩,总投资达2.4亿元。
夷陵区耕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夷陵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根据每个乡镇的需求,因地施策。像樟村坪镇等山区农田,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等工程的建设,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高质高效的高标准农田;针对鸦鹊岭镇等平原地区,农田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的,则规划进行小田并大田等升级措施,方便机械化生产。
“水泥路修到田边,水管拉到田里,这田有种头。”樟村坪镇秦家坪村村民李开斌说,他家3.5亩农田都是坡上旱地,经过改造,变成更加高产的水田,他计划种上价格比普通大米高4-5倍的冷水红米。
樟村坪镇的三堡垭村则已经抢先一步“吃”上了标准化农田改造的红利。2022年,三堡垭村2200亩农田进行了平整田块、完善设施等一系列改造。此前,孔氏庄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转了80亩土地进行蔬菜种植,去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利润比往年增加了30%左右,现在很多村民都利用农闲时间在该公司打零工。
“靠人力种田太苦了,收入又低。农田升级改造后,生产条件改善了,可以吸引专业合作社来进行土地流转,村民可以一边当‘包租婆’,一边打零工。想自己种植的,种植成本和劳动强度也会降低。”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樟村坪镇农技中心主任周三新很是感慨。
如今,在夷陵区多个乡镇,荒地变成良田,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收入也增收,乡村的面貌也在悄然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