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李珊珊)乡村是中国的根。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和谐文明。
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建“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建设和美乡村,既是乡村建设的“版本升级”,更是乡村发展的“美丽蜕变”。
中桥村位于枝江市马家店街道东大门,与金湖湿地公园相邻,国土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2亩。中桥村下设4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707户2100人,党员83人。先后荣获“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北省生态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宜昌市文明村”“枝江市人居环境整治优秀村”等荣誉称号。
中桥村在和美乡村试点建设中始终秉持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理念,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在“和美”上做真功、做实功、做长功。注重把单项工作与整体工作整合开展,把近期目标与远景战略统筹安排;注重宣传教育工作,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确保建设真正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注重把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并重推进,真正使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走向纵深,深得民心。
广征集,共参与,突出“共谋”字打牢建设基础
美丽乡村怎么建,村民说了算。中桥村在正式启动试点村建设后,村“两委”组织村民、党员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党员群众代表会、湾子会、屋场会等10余次,集中向广大党员群众宣传有关政策。
同时,发挥联户长作用,在全村的29个网格服务小区内,包含16名党员、6名村民代表、7名普通群众的联户长们,挨家挨户点对点的收集全村707户农户的意见建议。
通过集中宣传和分散收集,实现上级政策精神、工作思路直达群众,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真实的意愿直达村党支部。建设质量怎么样,大家帮着干。
在建设过程中,为保证效果出的来、质量有保障、经济又实用,中桥村积极邀请市镇两级财政、农业、住建、水利等部门的领导专家们现场指导,出谋划策;鼓励村民们大胆建议,参与建设,全程监督。
重引导,明责任,围绕“共管”字推动建设进程
建设美丽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是关键。
长期以来,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村民的卫生意识十分淡薄。一些民居,院落坍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村子周边,规划无序,乱搭乱建,杂序无章。
中桥村“两委”经过商议,决定采取“示范引领、以点带面、连片打造、全村推进”的方式,彻底改变村里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中桥村在赵家山、丁家湾、谭家土地等居民点打造核心弯落3处,中桥村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共同缔造活动中,大力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动员全体村民对自家房前屋后开展一次大扫除,共清理存量垃圾1400吨,植树670棵,栽种花草6000平方米;清理堰塘12口,清理沟渠19400米,建设U型槽4680米。
如何才能有效维护大家共同创造的美好生活环境,中桥村积极探索制定村级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在村里实行家庭积分银行制度,美丽环境村民共享共管,每一处湾落、小广场,每一条道路,每一口堰塘,甚至是每一个垃圾桶,每一颗花花草草都有专人维护管理,真正实现村里的美好环境大家共同创造共同维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筹资金,抓关键,强化“共建”字提升建设标准
中桥村严格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实施原则,科学统筹、合理使用每一分钱,从村民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入手,扎实推进中桥村美丽乡村建设。
赵家山湾落道路提档升级,沿线民居统一搭建防雨屋檐1.8米,制作露天晾衣架25个,整治蔬菜清洗池21个。
蔡家堰湾落清淤整治占地3亩的堰塘一口,建造清风亭一座,搭建占地2000平方的乡村大舞台一处,安装各式健身器材12组。
清淤整治2公里长的生产灌溉低支渠。四组废弃水塔经过艺术家的涂鸦,成为中桥村一处新地标。
对通往江口烈士陵园的村道进行提档升级,打造成一条红色教育长廊。
对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健全为民办事阵地建设。
通过这些举措及大地改善了村居环境,满足了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休闲生活需要,中桥村的村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解民意,惠民生,立足“共赢”字激发建设效益
建设美丽乡村,目的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产性收入。
中桥村依托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闲置土地、良好的村民素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申报扶贫资金40万元,建设蔬菜大棚7个,与中桥村党领办成立的友联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租赁和管护协议,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申请到枝江市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00万元,建设中桥村蔬菜工坊,引进新型农业主体运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
依托毗邻金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江口古镇这一区位优势,打造露天垂钓基地一处,建设共享菜地一块,引导村民发展草莓、甜瓜等特色种植,开办农家乐3家,发展集垂钓、草莓瓜果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游产业。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实现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8万元。
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有效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力引擎。产业富民的举措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农民返村创业,回流的村民逐年增加。这些为民举措每年可为村民平均增加1.5万元的收入,也进一步增强了干群关系,凝聚了党心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