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闻玉强 通讯员秦进文、罗明魁、杨梦兰)12月24日,由湖北省委网信办主办的第六届“湖北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典型案例”宣传展示活动在武汉举行。宜昌市总工会报送的“‘工会+’聚合力,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案例,从全省331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获得“共同缔造典型案例”。宜昌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敏作了主题为“聚力‘工会+’多元解纷 共绘诉源治理新‘枫’景”的典型经验交流。
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参与协调劳动关系是职责所在,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宜昌市总工会积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聚力“工会+”多元解纷,凝聚力量共同缔造美好劳动关系,最大限度发挥工会所能。更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护航企业健康发展,共绘诉源治理新“枫”景,同筑矛盾化解连心“桥”。实现了大量劳动争议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宜昌市“工会+”多元解纷机制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化解和事后帮扶,形成了全链条闭环式化解劳动争议的工作法,促进事心双解,助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该工作法也成功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十大典型。
事前预防,设立“前情哨”
群策群力构筑“消息树”。风险预测预警和隐患排查化解机制是树干、树根,劳动监督员和信息员是树叶,工会智能法律服务系统是树枝,消息树一有风吹草动,工会组织就闻风而动。当阳市260家规上工业企业,已有237家企业建立了调解组织和工会监督组织,并建立了一支300余人的信息员队伍,摸排、收集欠薪信息,充分发挥了前端预防作用,在陶瓷园区摸排出19条欠薪线索后,园区及时协调企业处置12条,园区解决不了的,才上欠薪平台,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园区。
淋漓尽致用好“烽火台”。宜昌市总工会充分发挥工会驿站分布广、贴近职工的优势,把驿站效应放大,不仅要服务,还要普法,更要收集、传递一线职工的急难愁盼,驿站“法律角”“心愿墙”就是工会的“烽烟”。同时,该市总工会还与地方主流媒体合作开展“寻找困难职工”,把媒体报道的困难职工大病、求学等困难,当成头等大事来抓。12月中旬,“宜昌网约车司机郝明离世捐献眼角膜”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宜昌市总工会及时跟进,为家属送去慰问金,并进行一对一帮扶。此外,还充分发挥服务中心窗口优势,在窗口实行律师坐班制度,现场解答、就地化解职工群众法律问题。
多方联动传递“鸡毛信”。用好劳动领域政治安全部门协同机制,实现程序衔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今年以来,围绕群体性劳动争议和欠薪矛盾纠纷,市委政法委、网信办、公安等部门联动履职,对裁员、社保缴纳等事项进行会商研判5次。凡部门及上级工会的转(交)办纠纷信息、网上涉工舆情,宜昌市总工会接下“鸡毛信”,快接快处,及时给予情况反馈。
事中化解,筑牢“压舱石”
对劳动领域纠纷调解,宜昌市总工会始终坚持线下、线上两条腿走路。
其中,线下调处实现“三全”:
——联调组织全入驻,实现调解“一站式”。注重把链条式调解工作做足做实,积极整合和完善“工会+N”联调工作机制。在全市14个县市区综治中心(职工服务中心)已实现联调组织全入驻。并设置“一体化”多元解纷窗口,开展劳动争议预防协商、监察执法、工伤认定等10项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门融合、一站办结。
——调解队伍全入园,实现调解“在一线”。在全市开展“职工吹哨、调解员报到”活动,结合“小三级”工会建设,借名人调解室和金牌调解员效应,通过“挎包调解”“流动调解室”等方式,在全市园区企业已建立120多个“人社+工会”劳动争议裁调工作站。抽调全市260名工会调解员充实到各园区企业,实现调解服务“多点开花”。2024年园区调解劳动争议260余件,占总量的29%,调解成功率91%,超出全市平均值13%。
——部门、社会组织全协作,实现调解“一盘棋”。积极主动争取部门支持,加强与政法委、社会工作部、法院、检察院、人社等部门的协同联动。通过购买服务,依托社会组织,开展“发现 帮扶 温暖”活动,建设职工心灵驿站66个,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30场,对1200余名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并成功干预了一名长期信访职工心理问题,避免此人可能会造成的极端事件。2024年,预防、排查、化解重大集体劳动争议16起,切实形成“一点触警、全面维权”。
线上调解实现调解平台全在线,线上调解“一件事”。运行使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联合市人社局在全省率先设计、开发“宜齐调”劳动争议调裁信息系统,为劳动者提供“掌上裁调”服务,将全市“人社+工会”劳动争议申请受理、派件流转、人员选聘、视频调解、进度查询、协议签署、数据统计、印章管理等业务全部实现“网上办理”,让争议当事人“最多只跑一趟”。2024年全市“工会+法院+人社”线上受理诉调、裁调对接案件896件,办结870件,办结率97.1%,达成调解协议案件715件,调解达成率79.8%,其中多人案件96件,案件调解时长最快实现“当日调”。
事后帮扶,共铸“凝心丸”
法律服务扶危。打通一条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提供诉讼支持。各地工会主动协调当地法律援助中心,为经济困难职工、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提升工会法律援助规范化、便捷化服务。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因非本人主要责任交通事故,造成的停运损失赔偿,纳入工会法律援助内容。2024年以来已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5件,办结34件,均获胜诉判决或维权成功,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104万余元。
生活救助帮困。用好送温暖资金,对不符合建档条件的困难职工,实施临时生活救助。2024年为3369名困难职工(农民工)发放送温暖慰问金570万元。
项目帮扶暖心。全市统筹申报中央财政资金项目,对欠薪农民工实施困难帮扶。在这些农民工最困难的时候搭把手、拉一把,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对申请过仲裁的职工开展就业培训和援助,让职工有尊严地劳动,有尊严地获得劳动报酬。2024年全市开展困难职工就业培训65场,培训职工1300余人,推荐就业86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