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闻玉强、陈晏良 通讯员吴波、彭强)2月14日清晨,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的山间薄雾未散,湖北楚寨发酵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已是一片沸腾。
工人们楚寨发酵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碌。(彭强 摄)
在机械轰鸣中,蒸熟的糯米香气弥漫,工人们正熟练地将搅拌好的酒曲原料分装入桶。仓库外,满载成品米酒的货车整装待发,目的地是大洋彼岸的加拿大。
“这是今年第二批海外订单,价值1万多美元,客户点名要我们的小包装鲜米酒。”总经理向亮亮指着刚贴好的快递单,笑容里透着自豪。
从深圳流水线到深山酒曲坊
这位90后创业者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地图:秭归向家湾村的酒曲作坊,通过互联网线路,连接着全国400多家线下批发商、1000多个电商客户,甚至延伸至加拿大、越南等海外市场的货架。而在十二年前,这里还只是深山沟里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家庭作坊。
楚寨产品在网上俏销。(郑家裕 摄)
时间拨回2012年。彼时在深圳打拼多年,已担任某电子厂生产主管的向亮亮,接到母亲的一通电话:“你爸的腿疾又犯了,家里需要人照顾。”
放下电话,向亮亮的眼前浮现出童年场景:身高不足1米且左眼失明、右眼高度近视,患有脆骨症的父亲向成军,佝偻着身子在街边修表补锅;母亲背着竹篓在山间采药草;而自己趴在摊前帮父亲卖酒曲丸子。祖传的中草药制曲手艺,曾是全家重要的收入来源,父亲做的酒曲在七里八乡小有名气。
为了照顾重度肢体残疾的父亲和体弱多病的母亲,向亮亮毅然选择返乡创业,跟着父亲学习中草药制酒曲技艺。父子俩潜心钻研,经过200多次技术改良,成功将“传统酒曲制作技艺”申报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一步步把制曲小作坊打造成为一家集酒曲研发、制作、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成长为鄂西渝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酒曲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2000万元。
向亮亮(左)父亲学习中草药制酒曲技艺。(郑家裕 摄)
“当年想方设法要逃离大山,现在才发现,家乡大山里藏着改变命运的‘金钥匙’。”向亮亮抚摸着办公桌上的辣蓼草标本说道。这种散发着辛香味的野草,正是楚寨酒曲的“灵魂”配料。
为了从源头把控原料品质,父子俩在家乡流转土地,建成了200亩药用种植基地,用于种植辣蓼草等中草药。
向亮亮在基地查看辣蓼草长势。(李丹 摄)
非遗技艺的现代化突围
然而,创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2020年,楚寨公司的酒曲和米酒“试水”线上销售,几万份订单极大鼓舞了向亮亮的信心。正当他要乘势而上,准备大干一场时,却遭遇当头一棒。
“最惨痛的一次,4万斤酒曲全部报废。”向亮亮记忆犹新。传统自然发酵法受温湿度影响大,菌群稳定性差,导致产品时而醇香、时而酸苦。
向亮亮在发酵室观察酒曲的发酵情况。(李丹 摄)
“要让老手艺活下去,必须用现代科技说话。”通过秭归县政府相关部门牵线搭桥,向亮亮邀请到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专家团队到公司进行技术攻关。科研人员从120多种菌种中筛选出14种核心益生菌并进行扩培,从而优化了菌群结构,“就像给传统配方装上导航仪”,这样生产出的酒曲良品率达99.8%,风味也更加稳定。这项突破还带来了12项国家专利。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向亮亮的“二次成长”。2022年,31岁的向亮亮积极自学,考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白天管理工厂,晚上啃读《微生物工程》《发酵动力学》。“车间就是实验室,每批酒曲都是考卷。”
在湖北省“才聚荆楚·创业湖北”2024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向亮亮凭借“楚寨发酵制品”项目斩获第四名,获得18万元创业扶持资金。
工人们在晾晒酒曲。(郑家裕 摄)
技术突破后,产能不足成为新瓶颈。2023年,向亮亮计划引进全自动生产线,但300万元的资金缺口让他辗转难眠。关键时刻,秭归县人社局带着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上门,县镇两级人大召开银企对接会,五家银行现场“把脉问诊”,创业贷款顺利发放到位。
如今,全自动拌料机精准控制原料配比,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发酵参数,满负荷日产能达10000斤的现代化生产线,让老手艺人向成军感慨:“我这辈子捣的米,还没机器一天做得多。”
一颗酒曲的全球之旅
在楚寨产品陈列室,玻璃柜里整齐排列着30余种发酵制品:从传统的甜酒曲、黄酒曲、腐乳曲、馒头发酵粉,到创新的米酿、米露,专供茶饮店的米酒原浆。
“我们要让传统手艺对接现代消费。”向亮亮拿起加拿大客商定制的200克鲜米酒介绍道,这款针对海外市场的产品,符合欧美食品卫生标准,通过HACCP体系认证,去年共出口7个批次,金额突破40万元。
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备料。(彭强 摄)
热干面配蛋酒是武汉早餐最经典的组合,一位武汉籍餐饮界大佬随着生意的拓展,把这种早餐文化带到了加拿大,受到当地华人的欢迎。为了甄选可靠的米酒供应商,这位大佬先后9次来到楚寨公司考察、评估生产工艺,最终放心地把订单交给向亮亮。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动,你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儿让我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冲劲儿。”
向亮亮表示,我们对楚寨米酒很有信心,今年将进军美国,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此外,还将与国内知名茶饮企业对接合作,开拓米酒原浆、甜品等快消品原配料的供应模式,进一步丰富销售场景。
电商销售助力产品俏销“云端”。(郑家裕 摄)
线上销售表现同样亮眼。在楚寨直播间,品鉴官正用年轻化语言解构传统:“这款米酒就像初恋,4分甜1分酸,还有5分回甘。”身后的数据屏跳动显示:单场观看7800人次,转化率18%。2024年,公司线上销售额达六七百万元,多款产品冲上电商平台细分品类畅销榜。
铺就乡村振兴“发酵"之路
每到辣蓼草收获季节,向亮亮都会请村民采摘,每人一天能挣200元。楚寨公司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带动200多户村民种植中草药,1100多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村民李丹丹说,她在酒曲厂上班多年,每月能挣3000多元,农忙时还能打理橙园,实现了稳定增收。
向亮亮(右二)与种植户交流古法酒曲制作原料的选料。(向松 摄)
在发酵车间,质检员小王的故事更显特殊。这位因工伤致残的青年,曾因求职屡屡碰壁而陷入消沉。“向总亲自教我菌种培养技术,现在我也是技术骨干了。”楚寨公司共吸纳了4名残疾员工,人均年增收4万余元,并孵化出十余家周边企业,一条兴业富民的发酵产业链正在形成。
作为秭归第一家从事酒曲产业的企业,楚寨团队积极传授非遗酒曲酿造技艺、推广市场经验,带动秭归青年返乡创业,秭归酒曲产业呈现出了爆发式增长,产业整体营收突破2亿元,已经成为秭归继脐橙外第二大农特产品,“忙时种柑橘、闲时做酒曲、人人都富裕”正在成为现实。
楚寨产品展示。(陈晏良 摄)
看着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向亮亮描绘着更宏大的蓝图:成立楚寨酒曲学院,深化校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新标杆;建立楚寨专家院士工作站;启动楚寨三峡库区(秭归)菌种保护库建设;启动省级非遗、湖北老字号申请工作;年销售收入实现30%以上的速度递增……
这些愿景背后是政企合力的托举,组织产品对接会、人才招聘会,为企业发展送来“及时雨”,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楚寨”成功获评为“宜昌老字号”品牌;楚寨米酒在全省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奖并入围全国旅游商品大赛;楚寨成功入选宜昌市十大服务业新业态品牌,首次入围“我喜爱的湖北品牌”,“楚寨老曲,让世界发酵”的品牌越擦越亮。
向亮亮在“雁归宜昌”创业对接大会上分享创业心路历程。(裴蜀华 摄)
在2024年“雁归宜昌”创业对接大会上,向亮亮作为典型代表发言:“从‘深漂’到‘归雁’,我见证了家乡从政策洼地变成创业高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