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郝明曦、史丽、王晓春)“求教程”“编得真好”“这手艺杠杠的!”……6月30日上午10点,秭归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直播间里,弹幕如潮水般涌过。
6月30日,秭归县峡江草编传承人罗光林展示草编龙舟。( 周仕伟 摄)
只见峡江草编市级非遗传承人罗光林指尖翻飞,没一会儿工夫,棕叶在手中化作20多公分长的龙舟船身,纹路形态栩栩如生,引得近万人在线围观,这场由秭归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策划的草编技艺文明实践课堂,正以“云端传艺”的形式,让千年草编技艺“织”出文明新韵。
草编技艺,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河姆渡时期的结绳记事,伟大诗人屈原《离骚》中“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记载,也与之息息相关。在罗光林手中,寻常的棕叶、玉米叶、蒲草等,被赋予了秭归独特的文化灵魂。
6月30日,秭归县峡江草编传承人罗光林正在直播制作草编龙舟。( 周仕伟 摄)
“我们有浓厚的屈原文化底蕴;取材广泛,根茎叶皆可创作;技法上更在传统草编基础上,大胆融入了藤编、竹编的精髓,让作品形态更完美、更具生命力。”罗光林介绍道。2020年,峡江草编技艺被列入县级非遗名录,其作品因创新融合皮雕、刺绣等元素,形态各异,深受市场青睐,甚至在不久前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博会上,提前准备的各类产品早早便被抢购一空。
罗光林的草编技艺馆,就坐落在距离直播间不到百米的“屈原故里非遗小巷”内。走进馆内,微型龙舟、中国龙、蛇形萌宠等草编精品琳琅满目。而在这条非遗小巷里,处处都能看到非遗传承的生动场景:85后“皮雕痴人”朱富康正专注地在牛皮上雕琢浮雕卷草纹;屈艾灸法馆内,负责人宋发龙正向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讲解着艾草养生产品……这些都是秭归县将非遗传承融入文明实践的生动缩影。
6月30日,秭归县峡非遗直播间。 (周仕伟 摄)
为了让非遗文化 “活起来”、文旅市场 “热起来”,2021年,秭归县致力于打造非遗街巷新业态、开发文旅消费新场景,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屈原故里非遗小巷,吸纳秭归薅草锣鼓、三闾刺绣、古法酿酒等20多项国家和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和30多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驻,常年举办“正月十五闹元宵”“多彩民俗迎端午”等活动,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来此打卡体验。
6月30日,秭归县峡江草编传承人罗光林制作的草编龙舟。( 周仕伟 摄)
当罗光林缓缓抽出最后一缕棕叶,一条微型龙舟的编制接近尾声,这场持续1小时的直播落下帷幕,网友直呼“看不够”。非遗技艺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直播间,不仅让峡江草编的经纬间织入了时代文明的密码,更以“线上流量”激活了基层文明实践的“一池春水”。正如罗光林所说:“草编不只是手艺活儿,更是屈乡儿女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现在通过直播让更多人看见,这就是最好的文化传承。”
“这是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改造升级后首次启用直播间,效果远超预期。”秭归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直播是拓展线上阵地、丰富文明传播形式的一次成功尝试。”未来,中心将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持续丰富线上直播内容和形式,以“线上直播”传播文明之声、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线下,则将继续依托中心阵地以及遍布全县的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开展一系列接地气、有活力的文明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不断培育文明新风尚,为秭归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注入强劲动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