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引导村民种植白附子等药草致富。记者刘静怡 摄
荆楚网讯 记者刘静怡 通讯员谭立行、向炯
建始县官店镇车营村,位于建始县南面,平均海拔1400多米,山大人稀,交通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效能低下,是重点贫困村。贫困的帽子戴久了,一辈子务农的村民没有好的发展途径,“穷惯了”也就不想再折腾了。这样的现象在贫困村里极为普遍,但车营村却在悄然改变着。
自今年一月,恩施州地税局派遣四名干部驻村之后,车营村的村民们便在扶贫队的带领下大力培植椿树、白附子、川乌、贝母等作物,助力贫困户通过自主发展+政策扶持的方式获取稳定收入,带领产业发展链上的贫困户走上了增收脱贫的快车道。
扶贫扶志两手抓 产业扶贫迈出“铿锵步伐”
“老周,屋里药材都收了没有?”
“收哒,收哒,都晒起哒,你屋里嘞?”
“我也收哒,今年产量还可以。”
此时的车营村正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村民们都忙着将自家种的川乌、贝母从田地里挖出来去皮、晾晒。扶贫工作队也忙着挨家挨户的再次核算种植面积,准备为村民们发放种植政策补贴。
几年前,车营村的村民们都习惯种植玉米、土豆等作物,有些人家也带着种些药材,但收益都不太好,只够自给自足,不能实现创收。面对这一现状,驻村第一书记谭立行和队员们一合计,决定瞄准特色中长期产业带动村民致富。“根据国家‘一村一品’的要求,我们积极联系林业部门免费为村民提供了3800株椿树苗进行栽种,并配以适宜本地种植的白附子、川乌等药材,实行奖励政策,鼓励村民们勤劳致富。”
村民周玉海从去年开始就尝到了政策红利的甜头:“谭书记说让我们种药材,有搞头,我虽然74了,还是不想当闲人。去年种了三亩药材,只卖了700块钱左右,但是国家给我们补贴1500块钱,比我们自己卖的钱还多,国家政策好啊。”
现如今,车营村家家户户的日子都在劳作中一天比一天红火,之前欠下的贷款慢慢还上了,有了余钱也不再喝酒、打牌挥霍掉,而是换成药材种子种到了地里,学着发展起“循环经济”。
“私人订制”脱贫计划书 “结对认亲”一对一帮扶
为了更快地帮助当地贫困户走出因病、因灾致穷的“恶性循环”,按照官店镇党委政府和镇扶贫办的统一安排,恩施州地税局安排了82名干部对82户贫困户共282口贫困人结对“认亲”,开展一对一帮扶。
驻村工作队员和帮扶责任人深入农户家中,详细记录基本信息,分析致贫原因,因户制定帮扶和脱贫计划。这份因户施策帮扶计划文件一共46000多字,计划达500多条,所写内容均根据每户家里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操作性强,实现度高。6组村民郝俭清就在这次“结对认亲”中受了益。
今年68岁的郝俭清是车营村驻村“第一书记”谭立行家的“亲戚”。本该颐养天年的他,却和老伴儿住在一栋四面透风、岌岌可危的祖屋里。因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除了种庄稼没什么其他赚钱的本事,到郝俭清这一辈,家里也就只给他留下了这个比他年岁还长的老房子。
谭立行第一次到郝俭清家里了解基本情况的时候,就被眼前的场景吓到了,这个房子还能住人?在说明来意后,谭立行随即搬了个小板凳到院子里坐下,找了个稍微亮堂的地方拿出扶贫手册为两个老人讲解,并详细为他们家制定脱贫计划,第一条就是有效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实行易地搬迁,改善居住条件。
在谭立行的帮助下,当地政府已拨款为这老两口建起了新房子。现今,房子的主体部分已全部完工,预计下个月就能住进去了。看着用水泥石板砌起来的新房,郝俭清激动地落下泪来:“谭书记他们过一段时间就会带着米、油、衣服什么的来看望我们这些老人,了解完情况水都来不及喝就走了,感谢他们,让我在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除了郝俭清家,村民刘春轩家里常年患病的妻子也在帮扶责任人的联系下按时去恩施市的医院做起了检查,意外患上血液细菌感染的15岁少女罗学丽也有了资金继续完成学业……“结对认亲”,让两个素不相识的家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也让这个贫穷而落后的村庄,愈发有了生机与希望。
随身带“三宝” 扎根山区的四个“外来农民”
基层工作干的怎么样,重点就体现在一个“实”字上。在为村里的老百姓办实事上,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早已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每次入户走访,每个人都会随身携带着三件宝贝,即一支笔、一个记录本、一盒印泥。
走访入户的次数多了,村民们与工作队也愈发熟络起来。农耕时节,工作队在完成已有的工作任务后,还自发组成“农忙”小分队,帮着村民种高粱、翻土豆,除杂草、挑大粪样样都做,俨然已有了一副当地人的姿态。
不仅仅是帮着干,为鼓励村民一起发展产业,工作队四人还自掏腰包租赁了一块土地,种植无公害的辣椒和秋葵。“别人都是争着想当城里人,他们四个倒好,抢着做农民。”村民史戌英对这几个‘外来农民’由衷地钦佩:“工作队不嫌这里条件差,跟我们同吃同住,还一起干农活,这样的干部我们大伙都喜欢。”
在利用休息时间帮村民们干农活之余,面对村里班子成员少,工作开展难度大的现状,扶贫工作队也拿出主人翁意识积极帮助村干部分担工作。“州地税局扶贫队主动提出来帮我们搞地理信息采集,通过一天半的时间,爬坡走路上百里,采集了177户的地理信息,帮了我很大的忙。”车营村主职干部刘慎万说:“有了扶贫队做后盾,我干起事儿来更踏实有劲了。”
扶贫路上,恩施州地税局坚持信息采集精准、致贫原因分析精准、脱贫计划制定精准,“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让家里的“穷亲戚”在扶贫队的带动和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中尽早摘下“穷帽子”,确保扶贫“不留锅底”。
(作者:刘静怡)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