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宜昌频道 > 每日头条

四大国家级战略“点燃”宜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引擎

发布时间:2018-08-31 08:44:58来源:湖北日报
  国内最大的麻醉药品生产企业人福药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麻醉药品——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技术,转让给印尼企业,实现我国麻醉药品技术出口“零”的突破;
  
  掀起“厨房革命”的安琪酵母,营收近57亿元晋升亚洲第一、全球第三,让宜昌智造在世界“发酵”;
  
  世界上每7台钢琴,就有1台产自宜昌。柏斯音乐集团以年产7万台的产量跃升为全球钢琴制造前三强……
  
  在宜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宜昌高新区),围绕高质量发展,一幕幕精彩跨越的故事层出不穷。
  
  始建于1988年的宜昌高新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30年来,抢抓机遇进位争先,从“自费”开发区白手起家,不断实现跨越发展,2017年在全国168家高新区中排名第63位,在中部42家高新区中排第11位,在长江沿线27家高新区中排第10位。
  
  三十而立。如今的宜昌高新区,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级高新区、自贸片区建设四大国家级战略在宜昌高新区叠加,宜昌高新区引燃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开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春天。
  
  “30年创业”苦干出7个国家级
  
  1988年,宜昌开发区的创业者们靠5万元起家,在一片荒芜之地奇迹般地创办了湖北省第一个自费开发区。当时宜昌开发区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起步区2.16平方公里。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短缺。当时,宜昌市政府拨给开发区管委会5万元开办费和50万元启动资金起步,鼓励开发区自费开发、滚动发展。早期的创业者们凭着一腔热情,他们在荒芜贫瘠的山包上精心耕耘,采取多渠道融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发性征地、兴建新村点等办法,3年里共筹措资金2947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基础设施等建设总投入达1.19亿元。
  
  2004年7月,为突破传统开发区发展模式的限制,宜昌对经济开发区和猇亭开发区的资源进行整合,组建新的宜昌开发区,下设东山园区和猇亭园区,并率先在湖北省创立了跨行政区域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2007年4月,湖北省政府批准宜昌开发区在枝江市白洋镇设立白洋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重工业、化工产业,宜昌开发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2008年7月3日,宜昌在全省首建湖北深圳工业园,成功搭建了承接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2010年,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宜昌生物产业园和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加盟”,让宜昌高新区的羽翼更加丰满,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同类开发区前列。201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7年4月获批挂牌建设宜昌自贸片区……
  
  自此,30年来,这里建成国家高新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军民融合)、国家中西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7个国家级园区。
  
  从这里,“宜昌制造”搭乘“宜汉欧”班列与世界直接连通,30年,从一个园区11.2平方公里,到“一区六园”335平方公里,从江北到“一江两岸”,高新区横跨6个市区,一片雄伟壮观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在这里悄然崛起。
  
  “放管服”改革营造“3个最”
  
  “放管服”改革作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不断向纵深推进,着力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宜昌高新区深入推进以“一窗通办、集成服务、六多合一”为核心的“放管服”改革,先后推出“一窗通办、一办到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出让制度、投资项目承诺制等改革试点,确保企业注册登记不超过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不超过5个工作日、报建项目审批时限不超过50个工作日。
  
  在宜昌投资的多家企业均表示,明显的变化是准入门槛低了,办事方便了,跑腿少了,效率大大提高。
  
  其中,聚焦“三准”——降低准入门槛,提高准营效率,压缩准建时限,强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例如,今年宜昌高新区(自贸片区)全面推行外资企业设立商务审批和工商登记一口式,实现外资设立商务审批和工商登记“一窗受理、联合审批、统一出件”,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时限压缩到2个工作日。全面实现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一部手机办企业”。全面推行企业注册经营场所信息申报制和集群注册,工商登记不再需要提供地址证明,放宽企业注册地址限制,市场准入门槛和投资成本不断降低。
  
  此外,扎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取消药品异地广告备案等4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将50平方米以下小型餐饮经营许可由审批改为备案,将电影放映单位设立、变更业务范围审批等16项许可简化审批实行告知承诺,相关企业准营时间压减30%以上。以老百姓办成一件事为目的,大力推行集成服务政务服务模式,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让老百姓办事“一目了然、一窗受理、一套流程办到底”。
  
  “双向开放”建设长江经济带核心腹地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宜昌高新区坚持开放开发战略,引导企业快速融入国际高端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在品牌经营、市场拓展、技术研发等方面与国内外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
  
  柏斯音乐集团在大力发展民族品牌“长江”钢琴的同时,分批收购了德国高天、威廉史丹堡、劳立斯等国外乐器公司,吸取国际先进技术。为了提升产品水准,柏斯集团每年投入1000万元研发费用,成立了共253人的科技研发团队,其中有40余名是来自德国、奥地利、日本等国从事钢琴设计研发的专家。2017年,柏斯音乐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乐器综合零售市场占有率达全球市场的11%以上。“从2007年的年产8000台,到今年的7万台钢琴生产计划,我们不仅用生产速度为‘宜昌制造’代言,还希望通过品质领先制定全球钢琴生产的‘宜昌标准’。”柏斯音乐集团总裁吴天延说。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开通“宜汉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打通宜昌至欧洲陆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大通道,“宜汉欧”班列到达汉堡相比海运节省时间超过20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科力生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的东方之门工业园区入园项目总投资达100多亿元,安琪集团、黑旋风锯业、柏斯音乐集团在埃及、俄罗斯、泰国、德国等地项目发展势头强劲,为三峡区域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资源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
  
  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给处于长江沿岸的宜昌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目前,宜昌高新区正加快实施开放战略,推动高新产品“走出去”,促进优质国际资源“引进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宜昌已整合白洋港、三峡机场等口岸资源实现江海联运,建设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千亿级现代服务产业集群。目前,一个大型电商产业园正在建设中,宜昌高新区搭建起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引导300-400家电商企业入驻,预计年交易额可达50亿元。
  
  宜昌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宜昌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汪元程表示,“下一阶段,我们将立足宜昌实际,找准片区定位,放大自贸效应,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
  
  创新驱动崛起五大新兴产业群
  
  在长江大保护发展中,宜昌高新区是实现动能切换的前沿阵地。宜昌高新区已改变传统“磷化工独大”的产业格局,迅速崛起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2.3%,主导产业中形成了5个全球第一,4个亚洲第一,3个全国第一和一批国内领先,培育了全球最大的金刚石锯片基体生产出口企业黑旋风锯业、全球七大钢琴生产基地之一柏斯集团,亚洲最大的活性干酵母研发生产企业安琪酵母、亚洲唯一的全系列和最大插齿机和铣齿机研制企业长机科技及全国最大的麻醉药品生产企业人福药业等一批行业龙头,形成了两个百亿产业,建成东山园区、生物产业园两个百亿园区。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抢占发展高地”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宜昌高新区大力实施规上企业倍增、创新型企业培育和上市企业培养“三大”工程,全区共培育区级创新型企业255家、市级创新成长工程试点企业14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5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9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79.1%,位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品达158个。国际国内产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43家。
  
  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主体培育以及创新要素集聚三大重点,推动科技成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区国家级孵化器达到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1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6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20个,创新型突出人才500人,全区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件以上,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在孵企业达到1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00家,建成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第一批国家级双创升级园区。
  
  人才战略打造三峡英才洼地
  
  今年4月10日,宜昌高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第一届一次会员大会在高新区创业中心举行。来自不同行业的24名海外高层次人才、31个创业团队有了共同的“家”,通过刚刚成立的“宜昌高新区(自贸片区)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发挥智囊作用和人才支撑。
  
  宜昌高新区实施“三峡英才工程”,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向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发布“英雄帖”。为适应自贸片区发展需要,去年宜昌高新区管委会、宜昌自贸片区管委会出台人才政策“黄金十条”,推进宜昌自贸片区(高新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对获批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等类似政策支持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按照5%配套给予项目扶持,最高200万元。对未入选“三峡英才工程”的海外创业人才(团队),其企业产品若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经评审认定可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50万元。实施海外高端人才重点项目“助力计划”,促进专业投资机构持股研发、参股运营,对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海外高端创业人才项目,股权投资项目超过100万元(含)的,按实际投资5%给予项目配套支持,最高投资金额为200万元。此外,对海外高端人才重点项目产品,在试验、试用阶段提供各项便利,优先予以扶持。
  
  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营造了人才竞相落户的土壤。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留美博士、斯坦福大学高级科学家邓亚光,带着肿瘤标记物检测产品研发项目来了;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世界电子与电器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欧盟2020计划项目评审专家雷帮军带着智能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和智能视觉处理技术产业化项目来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海油研究总院流动保障首席专家吴志鹏带着具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管道智能检测设备项目来了……一批批能冲击国际科技前沿、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型创业领军人才前赴后继投身高新区(自贸片区)建设,为该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据统计,目前高新区人才规模达11.2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491人(博士260人),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433人(高级职称3217人),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2人,省“百人计划”专家11人,市级以上专家127人,各类高端人才数均名列全市前茅。
  
  下一步,宜昌高新区力争引进和培养2000名左右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创业的高层次人才,10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将高新区(自贸片区)建设成为人才强市改革实验区、中部地区人才创新创业新高地、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

(作者:  编辑: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