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宜昌频道 > 社会观察

宜昌城区首部地名志书编纂完成 追溯伍家岗地名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8-08-02 08:47:40来源:三峡宜昌网

20世纪80年代的五一广场

如今的五一广场

  “伍家岗”“杨岔路”“北山坡”,这些地名对于宜昌市民来说“耳熟能详 ”,但是,一旦问起这些地名的来历,绝大多数市民只能无奈地摇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广大市民对地名最普遍的认知。

  日前,依靠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伍家岗区编纂完成宜昌城区各区第一部地名志书,不日将出版,这部《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地名志》共43万余字,收录各类地名1576条,详实记述了伍家岗区地名的历史和现状。

  伍家岗的地名因何而来?大公桥为何不见桥?万寿桥我们一直都认错了?这些地名的前世今生都将一一得到解答。

  流传至今 老地名隐藏深厚历史文化

  在伍家岗众多地名中,不少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尤其是行政区名伍家岗。

  伍家岗为何叫伍家岗?过去有着诸如“现在仁和医院附近的山岗上住着伍姓人家”等多种说法,根据编纂专班的考证,伍家岗地名的由来还真与姓伍的人家有关。

  据考证,清光绪13年(1887年),郎中伍静山率全家到东湖县城东南濒临长江的黄泥巴岗(五一广场至仁和医院之间)悬壶济世。由于这位伍郎中医术高超,治好了当地严重的“蛭腹”病症,当地百姓口耳相传,将此黄泥巴岗称为“伍家岗”。到民国时期伍家岗逐渐演变成了有指位意义的区片名称,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的区名。

  杨岔路的名称来源则与古宜昌的交通相关。因出宜昌古城南门后,有一条小径至此地分成两条小道,一条通伍家岗,一条过金巴岭至土门,其形似翻草用的杨叉,又因“叉”与“岔”同音,口耳相传,于是将原本的“杨叉路”误传成了“杨岔路”,故此得名。

  而北山坡地名来历则较为复杂,但三种来历都与其山坡的地形相关。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是,此地曾叫“白山坡”,是因为坡上有白色石人石马,故称其为“白山坡”。在宜昌的方言里,“北”与“白”均念作“bé”,“白山坡”这一地名便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演变成了“北山坡”。

  伍家岗区域内的名人轶事也给地名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如:张家店名称的来由与一位清代将领有关,史料记载,康熙27年,宜昌兵变,辰州副将张忠孝奉命平叛。剿抗结束,擢领彝陵。因其带兵军纪严明、为官清正廉明,百姓称之为张总爷。现宜昌市第七中学校园内,原有一座形若小山的张总爷坟,高耸于东坡之上。张总爷的后代曾在其坟墓不远处开一爿小店,一则谋生,二则守墓,此处被市民称作张家店。

  隆康路的命名则与北洋军阀相关。据传,因北洋军阀师长张福成曾在隆中路旁(力行四街口)建有一公馆,门上横一匾额,上书“高卧隆中”四字,后修建街道时即以“隆中”命名。隆中路于1930年前后建成,后隆中路与康庄路贯通,取两条路名首字更名为隆康路。

  地形变迁 众多地名已不见原貌

  除了来源于历史文化、名人轶事,还有更多的地名是来自地形地貌,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变迁,很多地貌都已“名不副实”。

  1930年,宜昌近代第一座水泥桥大公桥建成。因其是当时宜昌县县长赵铁公倡修,故而得名“大公桥”。1976年、1981年两次拓宽为钢筋混凝土拱桥。1985年后因长江左岸护岸工程及滨江公园建设,将跨溪(天官桥溪)桥梁改建为地下隐蔽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排水涵洞。大公桥自然实体虽然消失,但“大公桥”作为宜昌著名的地名仍被广泛沿用。

  据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记载,市装卸运输公司等单位一带,原有一小河沟,名王家河,以后河沟被填塞,其名则被作为当地一带的地名。宝塔河,也不是河流名称,泛指以合益路为中轴线,以天然塔为中心点的杨家河流域一带的地名。随着城市市政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杨家河流域上、中、下三段地下隐蔽式排洪沟于2015年全线贯通,地面上杨家河消失。

  还有部分地名因命名近似,而被市民误认错认。大部分市民都误将东山大道跨越太平桥溪的桥梁认作万寿桥,实际上这座桥的正确叫法叫“新万寿桥”。1972年修建此桥,命名为太平桥,2014年重建,因易与沿江大道太平溪桥相混淆,于是援引夷陵大道上的“万寿桥”之名,添加前缀“新”,命名为“新万寿桥”(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已登记为此名)。

  而真正的万寿桥是夷陵大道跨越运河的桥梁。老万寿桥历史悠久,为明代夷陵知州童世彦所修,称童公桥;清代总镇张忠孝再修,改名太平桥;知州宗思圣复修,改称万善桥;20世纪30年代初修汉宜公路时,筑成石拱桥,日军侵宜时炸毁。1951年宜昌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改名万寿桥。

  与时俱进 新地名烙上时代印记

  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新地名、新命名得以不断涌现,这些命名都铭刻上深刻的时代印记,同样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地名。

  对于老宜昌人,九码头这个地名如雷贯耳,1951年,长航宜昌办事处对宜昌市码头实行统一编号,上起大南门,下至杨岔路江段按顺序编为一至十四码头。其中九码头是川鄂水陆交通换乘客运枢纽,因此最负盛名。

  1954年宜昌港务局和民生宜昌分公司合资兴建面积为1162平方米的候船室,一直沿用至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1956年胜利一路改造硬化为水泥路面后,人民旅社、宜昌剧院、滨江百货大楼、峡江饭店相继建成投入营运,为入楚进川换乘的旅客提供方便。

  1987年,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工程的宜昌港客运大楼——现三峡游客中心,动工兴建,1989年12月28日竣工投入使用。为宜昌城市港口地标性建筑。九码头也成为那个时代最火的地名之一。

  在伍家岗伍家乡还有一组特俗的地名,那就是“伍家八共”,伍家岗区伍家乡的8个村都是以“共×”命名,形成了一组极富冲击力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8个村的村名为“共和”、“共联”、“共前”、“共勤”、“共强”、“共升”、“共同”、“共谊”。据传是在1955年组建高级农业社时,由时任伍家乡领导合议所起,分别寓意共享和平和美,共同联合,共同前进,共同勤俭勤劳,共同强盛,共同生产、如旭日东升,同心同德,共增友谊等寓意。如今这些乡村已成长为伍家岗最具活力的乡村之一。

  这些地名富有极强的时代印记,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宜昌火车东站、中南路、合益路等更多的新地名不断出现,也必将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

(作者: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