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唐宜贵 王成龙 通讯员柳萍 贡维金 孙维重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村和社区启动前,我省部署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活动。
今年3月,宜昌对全市村和社区摸底筛查,发现有136个村和12个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为改变这一现状,他们按“一村(社区)一策”分类实施“手术”,有效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消失的“周一堵门”
每周一,都会有不少村民挤进村委会办公室,把村干部堵在屋里反映问题。这一场景,伍家岗区伍家乡旭光村持续多年,无以化解。村民反映,时任村支书年逾六旬,工作缺乏积极性。
4月,新支书张烨上任。新班子到任后,针对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宗旨意识不强的问题,开出“良方”:每月定期开会了解群众诉求;每月开展党员集中学习,加强党性教育;及时处理村民反映的热点问题……群众的气渐渐消了。
新制度把村干部从办公室“逼”进村民家里。了解到村里交通不便,村委会多方筹资修通马路;部分村民生活困难,村委会及时发放生活补助……很快,“周一堵门”现象不再,村民路遇村干部,笑着打个招呼。
村委会副主任谭昌义感慨,以前以为反“四风”与村干部不搭边,如今不再这么认为。“有些村干部习惯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身处基层却没深入基层,这不都是‘四风’问题么?服务意识提高,群众自然笑脸相迎。”
【画外音】结合农村、社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实际,宜昌市狠抓“领头雁”,选派“第一书记”103人,调整村支部委员72人,选配村干部助理2487名。
打工经济退出“支柱产业”
白家淌村集体经济在宜都排名倒数第一,全村220户村民,176户还住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土坯房里。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打工经济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宜昌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精准扶贫,白家淌村今年获得1000万元帮扶资金。在宜昌市供销社、宜都市教育局等单位的对口帮扶下,该村新建天河水窖220口,实现“户均两口水窖”;硬化公路10.25公里,打通断头路;30户村民年内就有望住进安全的住房。
宜都市还组织专家调研,确定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目前,引进华安绿化有限公司租用村集体土地,规范定植桂花、紫薇、红叶石兰等花卉苗木。村集体每年预计增收8万元,解决50余名劳动力就业。
如今,已经有年轻人陆续回村谋业,打工经济退出“支柱产业”。
【画外音】借助精准扶贫平台,宜昌筛选出30个特困村作为重难点,为每个村整合资金1000万元,重点解决饮水、住房、产业发展等五大难题,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村级党组织服务能力。
“霉头村书记”重振记
一年前的兴山县高桥乡双堰村,村集体背有32万元债务,村里道路晴通雨不通,人均年收入仅3000多元。村支书王恩学试图改变,却缺乏资金、思路不清,屡屡碰壁,村民们叫他“霉头村书记”。
被排查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后,双堰村就成了宜昌市住建委、兴山县水利局的结对共建对象。村委会安置了8张床铺,两家单位组建的联合工作组在村里驻扎下来。
今年以来,市、县、乡的对口帮扶单位领导进村开会7次,与群众面对面排查矛盾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宜昌市市长马旭明挂帅,两次深入双堰村现场办公。
如今,走进双堰村,新整修的村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便民服务室、卫生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道路硬化、小农水项目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王恩学找回了自信:“我准备壮大村里的养猪产业,带领乡亲们致富。”
【画外音】宜昌市178家机关单位支部与144个村(社区)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提升村(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能力。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