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1日电(记者蒋国鹏)2014年1月11日,特拉维夫,中风倒下昏迷8年后,以色列前总理沙龙离世,空余争议任人评说。
8年间,沙龙没有留给世间只言片语。没人知道:在2006年1月4日那个傍晚,在保持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想的是什么?这是个遗憾,更是个悬念。
在阿拉伯人眼中,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带领伞兵旅虐杀战俘;在黎巴嫩战争期间指挥以军屠杀难民;对巴勒斯坦人实施恐怖政策,并借巴人“起义”之机大开杀戒。
而在多数以色列人眼中,他是国家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受人拥戴的英雄。以色列主流的《国土报》曾在一篇文章中称,作为与以色列国同时代的领袖,沙龙经历了这个国家无数次危机和十字路口,体会过军界宦海沉浮,骁勇善战又果敢坚韧。
众所周知,在中东地区,和平,是一种“承诺最多、兑现最少”的现象,而沙龙在倒下前曾被认为是能推动谈判并敢于作最终决定的人选。
在确保以色列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建立非军事化、世俗的巴勒斯坦国,哪怕该国与以色列老死不相往来,这便是晚年沙龙对以巴和平一种迟到的理解。
轰然倒下前,沙龙在总理位置上有两个惊人之举:将“一生对手”阿拉法特逼入绝境;实施“脱离接触”行动,清空加沙地带全部21个犹太人定居点,并努力使以色列人相信,这是为和平所必须做出的让步。
2005年岁末,年近78岁的沙龙毅然退出自己参与创建的利库德集团,凭借一己之力组建前进党,以期利用民众支持带领前进党赢得大选,组建强力政府推动和平。
然而,这位战场的常胜将军、政坛的铁腕强人最终被自己打败。有人说,如果沙龙继续主政,以巴和平或已取得突破。但是,历史由不得假设,和平不相信如果。
同为战功卓著的将军,拉宾在力劝以色列议员批准《奥斯陆协议》时说:“我是一个经历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沙龙生前曾说,在以巴和平问题上,自己与拉宾殊途同归。
和平,既是沙龙的未了情,也是以巴民众及中东局势关注者的未了情。
今天,世上再无沙龙,而中东恩怨依旧。
(作者: 编辑:李克伟)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