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亮的抗战歌声 伟大的民族精神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歌曲选登及背后故事
松花江上
大刀进行曲
游击队歌
救亡进行曲
歌声,能唤起人们的记忆,打开思绪的闸门,或欢愉,或悲怆,或激情飞扬。然而,有一种歌声,裹着血雨腥风,蘸着铁血烽火,烙着民族的伤痕,从亿万人的胸腔发出不屈的呐喊,那就是70年前中国人民为民族存亡而传唱的抗战歌曲。今天听来,它们依然如滚滚沉雷从天际传来,犹如民族奋进的催征战歌!值此,我们将“嘹亮的抗战歌声”活动所推荐的30首抗战歌曲分期刊登和介绍。
一首不朽的战斗性悲歌
歌曲《松花江上》创作于1936年11月。当年我国东北已沦亡,大批难民和青年学生流亡到关内各地。作者张寒晖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他看到流亡到西安的难民,他们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满怀着悲愤,却无处倾诉。张寒晖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又恰在这时,他接到一位在东北军做地下工作的同乡送来的《东望》杂志,是东北军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周年而出的专刊,专刊的封面上有东北军爱国将领王以哲将军的题词:“我们何时能返回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弟姐妹于水火之中?”张寒晖再次被深深感动,他夜不能寐,流着眼泪写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松花江上》。曲成后,他先教二中的学生们唱,后来传到东北的学生队里,不久就传遍东北军,传遍西安城,以致全国各地都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一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就是这样诞生,并流传下来!
这首歌以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的结构写成。它的第一部分由两个基本重复的长乐句组成,节奏缓慢,音调悠长,深沉哀怨,但却并不绝望地哭诉着东北故乡的富饶及敌人占领后人们被迫背井离乡时的痛苦心情。第二部分则是对流亡他乡后的悲苦情景的倾诉和叙述。而它的尾声则是全曲的高潮。以深沉悲愤的感情,倾吐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似哭诉、似呼号,但却充满着内在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这首歌创作于1936年的下半年,据张寒晖说,当时他是将北方妇女上坟时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声,变成《松花江上》的曲调的。可见他写这首歌时是强调突出悲伤的情绪,要人们流着眼泪去报仇雪恨,去夺回“可爱的家乡”。
在抗日战争初期,作曲家刘雪底曾把他从上海到香港流亡途中谱写的《离家》《上前线》(均为江陵作词)两首歌,与《松花江上》连在一起公开发表,题名为《流亡三部曲》,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成为我国抗战歌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周恩来在1937年12月31日写的《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一文中曾写道:“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们断肠。”可见这首歌在那个苦难的年代,发挥了多么巨大的鼓舞作用。这首歌至今传唱不衰,更显示了它巨大的艺术生命力。
家乡在敌人铁蹄下践踏的历史早已过去,“可爱的家乡”也早已从敌人手中夺回。然而,这首歌却以深刻的内涵和悲壮的呼号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更要珍爱今天的祖国和家乡。
(作者:杨威)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