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红军长征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80年后,“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记者团来到长征途经地四川,在群山环绕间聆听红色故事,在红色遗迹前感悟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路,是脚下的路,更是心灵的路。中国网信网与参加此次走转改活动的记者们深度交流,记录他们难忘的瞬间、深切的思考和心灵的蜕变,讲述记者们自己的“长征”故事。
半个馍馍的情谊
此次采访所到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中国西藏网记者赵钊遇到高原反应,她忍着剧烈头痛,吸着罐装氧气坚持采访,熬夜写稿。她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温暖的故事:某天采访结束时,带队同志拿给她半块馒头,并嘱咐她吃一些预防呕吐,她吃了几口,剩下的揣在兜里舍不得丢掉,赵钊说,这是“半个馍馍的情谊”。
赵钊告诉记者,她对红军过草地纪念碑上的一段话深有感触:每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在她看来,记者们遇到困难坚持不放弃,采访队伍的团结互助,就是对长征精神的真实传承。
中国西藏网记者赵钊参观红军长征两河口会议纪念馆。(中国网信网郭子涵 摄)
主动请缨的坚决
新华网记者汪亚是第一次参加走转改活动,这也是她主动提出的申请。即便临行前被告知要到高海拔地区,她也没想过退缩。她期待实地探访长征遗迹,她希望亲眼见证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成果。汪亚告诉记者,她平时很少有机会到农村,通过5天的采访和观察,她对精准扶贫的不同模式进行了深刻思考,她认为,“精准”的重点在于因地制宜,而调动贫困人口的脱贫积极性也尤为重要。
在红军长征纪念馆,汪亚站在一尊名为《藏族妈妈》的雕塑前几欲落泪,这尊雕塑讲述了一位藏族妈妈搭救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战士醒后,她把自己孩子仅有的一双鞋送给了红军。汪亚说:“我们需要接受苦难教育,多去贫困的地方走走,多听听革命故事,这种经历帮助我们磨练意志,铸就心灵。”
新华网记者汪亚在在小金县采访。(中国网信网郭子涵 摄)
(作者: 编辑:刘建维)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