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时指出
嘉宾
吴传清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决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月26日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过去,很多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矛盾的、不可调和的,怎么理解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为什么“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吴传清: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人居环境好,人的健康品质就有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强,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才更广阔、后劲才更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能为生态补偿、生态治理修复等提供坚实物质保障。二者并非是非此即彼、不可调和的关系。
恩格斯曾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以往,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没有认清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片面地认为发展经济难免要牺牲环境。一旦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要么造成只注重生态环境而发展严重不足,“端着金饭碗讨饭吃”;要么荷包鼓起来了,土壤、空气、水变坏了,生活品质越来越差。从实践来看,前一种情况也有,但后一种情况较多。有的地方,生态环境已经变得相当脆弱,短期内很难修复。错误的认识、扭曲的发展观之下,越努力造成的危害可能越大。
从长江生态来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确立以前,长江沿线厂房污水横流、码头砂石漫天扬尘、轮船肆意排放、水质持续恶化。航道下游“卡脖子”、中游“肠梗阻”、上游“遇瓶颈”,河湖湿地萎缩甚至干涸……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生态系统警钟阵阵。这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种种问题都是缺乏全局思维、长远眼光的表现。在此次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这是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遵循,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工作的共同遵循。忽视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空讲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这种辩证统一性,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记者:“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为什么说“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对于现代化建设而言,这种“重大”体现在哪里?
吴传清: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升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它的一个重要的内在要求。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而应探索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考察长江途中再次强调,我们块头这么大,不能再走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的老路。否则,一说大开发便一哄而上,抢码头、采砂石、开工厂、排污水,又陷入了破坏生态再去治理的恶性循环。绿色发展,从曾经的选择题变为现在的必答题。对于其中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阐述得十分透彻:“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设立生态这个禁区,也是为如何发展指明路子。我们搞的开发建设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中,我们能够深刻认识到,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怎么理解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和优化,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成败的决定性作用?目前,包括宜昌、荆州、武汉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沿江岸线非法码头治理、化工企业清零等工作,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也有经济增速趋缓的阵痛。如何正确认识这种调整中的阵痛?如何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
吴传清:生态环境品质的变化,有客观上气候变化、温度变化的原因,但根本在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人类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而对自然环境进行竭泽而渔式的破坏?还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相得益彰?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决定着生态环境的优劣,也决定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纠偏“唯GDP至上”的传统思维,从追求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的集约型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其核心内容就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立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个规矩、禁令的根本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就是要“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当务之急是做好重化工产业的“减法”,同时积极做好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加法”,深入推进沿江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宜昌、荆州、武汉等沿江城市积极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开展沿江岸线非法码头治理、化工企业清零等工作,尽管在调整中经历阵痛,短时期内经济增速和规模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就长远而言,将有力地促进“腾笼换鸟”,倒逼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第一要加大力度推动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船舶等传统产业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淘汰一批潜在环境风险大、升级改造困难的企业;第二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第三要做优增量,遵循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绿色发展新动能替代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旧动能,尽快度过“阵痛期”,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思辉)
(作者: 编辑: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