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江岸区开展“法治三进”活动,将法律服务送进社区、村庄和千家万户。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成龙 通讯员 祝丽芳 刘培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武汉市江岸区积极落实湖北省、武汉市相关部署,在全市率先打造法治示范区,通过打造“10分钟法律服务圈”和“五调对接”机制(即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信访调解、仲裁调解有机衔接),将调解服务、法律服务及普法宣传,送进居民家里,打通法律服务的最后一米。
及时化解矛盾
——将调解服务送到居民家
遇到矛盾纠纷,调解的及时、得力与否,决定着纠纷是否会上升为官司。
为将调解服务第一时间送进居民家里,江岸区构建了“五调对接”机制,在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立以党员、先锋模范人物、专业人民调解员、社区律师等组成的人民调解组织。
还让人民调解组织走进法院、信访、房管、公安、工会等部门,设立调解工作室,对适宜调解解决的民事纠纷、信访纠纷、轻微治安案件、行政执法纠纷、劳动争议等,由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推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信访调解、仲裁调解有机衔接,各类人民调解组织之间也形成良性互动。
后湖一小区业主邹强(化名),停在小区的一辆电动自行车丢失,他向物业索赔。物业则认为无责。江岸区法院受理后,与物业管理纠纷调解委员会对接,调解员立刻进小区,召集当事双方进行调解,指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物业公司对电动车被盗不负主要责任,但应承担次要责任。一番调解打开双方心结。
目前,利用“五调对接”机制,全区已有效化解群众纠纷714件。
降低用法“门槛”
——打造“10分钟法律服务圈”
遇到调解无效时,诉诸法律成了解决纠纷的选择。但部分家境贫困的居民“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江岸区西马街司法所推出温情服务:由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的8名律师,与贫困、老弱病残居民签订法律服务协议书,免费提供律师服务。目前已有90位居民签订了协议。
居民张微(化名)因家里长白蚁,请人灭蚁。谁知白蚁没灭净,家里还一片混乱。她想将对方告上法庭,却无力承担律师费。西马街道律师团团长徐广与她签订代理协议,免费帮她打官司。
将法律服务送进居民家里,西马街道的温情故事,只是一个缩影。
江岸区打造“10分钟法律服务圈”,建立法治建设“区—街道—社区”三级组织架构,成立区委法治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街道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和社区法治工作小组。此外,依托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以17个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52个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载体,建立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一社区一律师”。
营造学法氛围
——打造指尖上的普法平台
“装修污染诱发疾病,应该如何申请法律援助?”日前,一则网文在江岸区居民的微信朋友圈刷屏。
借助“融媒体”思维,江岸区打造普法微信公众平台,开辟“小廌释法”栏目,每周四邀请资深法官、专业律师,以案释法,打造江岸区人民自己的“今日说法”。
与此同时,还以西马街道律师团团长徐广及其团队为核心,打造“徐广说法”普法栏目,针对基层单位的法律需求,量身定制普法课程。另外,还组织46名来自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普法成员单位的党员志愿者,和157名社区(村)律师共同组成“红色普法宣讲团”,开展普法宣传。
编后
建设法治示范区,重点在于营造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人人用法的局面,难点在于降低法律的“使用成本”。江岸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依托“10分钟法律服务圈”“五调对接”等机制,让法律服务“唾手可得”,将法治理念渗入居民日常生活。
(作者: 编辑: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