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浠水境内,河流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图为:现代化的养鸡场甩掉了污染户的帽子。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世昌 柯利华 通讯员 郭斯
黄冈,长江流经湖北的“最后一站”,境内自北向南五大水系,巴水河、浠水河都从养鸡大县浠水县流入长江。
作为全省养鸡第一县,浠水以江河污染整治为契机,倒逼养殖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绿色养殖新路,确保一汪清水送入下游。
每年65万吨鸡粪的困扰
浠水是传统畜禽养殖大县。2010年鼎盛时期,养殖场5520家,产值超过20亿元,被称为“湖北养鸡第一县”。当时,各类规模养殖户遍布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河湖岸边,大部分栏舍简陋、粪污直排,每年产生鸡粪65万吨,成为河湖库的首要污染源。
“受畜禽污染等因素影响,流入长江的浠水河、巴水河水质国控断面出现水华,几次抽查都不达标。”浠水县环保局负责人介绍,全县上下痛定思痛,从2014年起,启动畜禽养殖污染“三年整治行动”,划定畜禽养殖适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累计关停退养养殖场3338家。
今年,浠水启动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雷霆行动“升级版”,对全县67座水库、27个湖泊及长江、浠水及巴水干支流500米范围内畜禽养殖场全部关停,有657家空栏养殖场彻底断电,对不宜改造的67家在养养殖场实现清栏退养。
“十几年了,第一次看到清水绿岸”。8月1日,浠水经济开发区芦河村芦花港边,村民袁金林指着干净的河道说,“以前这段1.6公里长的河港尽是水葫芦、鸡粪和生活垃圾,又臭又黑。”浠水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多年畜禽养殖无序排放,造成各条支流水体及土壤污染,该县以乡镇为单位,对浠水河、巴水河、蕲水水系流域内60条支流机械清淤,在支流内修建25处过滤坝,确保一汪清水流长江。
循环利用中挖出“黄金”
浠水县下大力气从根源上堵塞污染源头,改造畜禽养殖模式,养殖环节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减少粪污排放。8月1日,在湖北山蛋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鸡场,经过两次消毒才能进入厂区。走进鸡舍后发现,没有一丝异味,更不见鸡粪横流的场景。原来,这是一家智能化养鸡场,温度控制、光线调节、投料喂水、鸡蛋收集、鸡粪清理,通过一条条输送带实现自动化管理,实现养殖过程零污染。
养鸡场里,鸡笼底下是铁丝网,粪便透过铁丝网掉到刮板上,每天清理两次后,送到有机肥厂做原料。“解决环保问题后,去年销售额过6000万元。”公司负责人陶松林说。
2016年,陶松林邀约30家小规模养鸡场老板抱团转型,从浠水河边搬到政府划定的养殖区,投资5000万元建成这家30万羽规模的养鸡场,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浠水的养鸡产业从散和乱走向大而强。
如何为畜禽粪便寻找出路?作为全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县,浠水探索全域大循环——“第三方”集中处理模式,由5家有机肥厂协议对接275家养殖场,处理369万只蛋鸡、8万头生猪的粪污;区域中循环模式,由6个PPP畜禽粪肥集中处理利用中心,协议对接265家蛋鸡养殖场,年处理利用182万羽蛋鸡粪肥;局部小循环模式,实行种养一体化、农牧结合,处理的粪污就近用于蔬菜大棚、苗木基地等种植业;单场微循环模式,养殖场附近建设发酵床,粪污通过发酵变成有机肥,达到零排放。
湖北大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浠水三家生物肥制造厂之一,每天有127家养鸡场200万羽蛋鸡的粪便送到这里。“传统有机肥料富含有毒有害菌,我们的技术团队破解了这个难题。”公司负责人文伟民请来博士团队,搞科技攻关,把鸡粪变成“黄金”。公司产品供应给蔬菜、果树、药材等种植基地,每吨售价600元。
养鸡村念出生态绿色经
“果蔬一茬接一茬,都被提前预订了。”浠水县兰溪镇双河口村,李如谷的10亩大棚有机果蔬俏得很。197户人家的双河口村,高峰时有57户养蛋鸡,李如谷就是其中一户。“所有沟渠都是鸡粪,养不了鱼;一到夏天,房前屋后到处是苍蝇和蚊子。”老李说,两年来,村里陆续关停50家养殖场,有20多户转型种植大棚蔬菜。通过管道,一边连着蔬菜大棚,另一边连着粪污处理中心。在粪污处理中心,沼液为大棚蔬菜、葡萄、草莓、火龙果提供有机肥,沼渣成为苗木和果木的土壤肥料。
7月,浠水县洗马镇夏铺村火龙果基地,不少从武汉、黄石、黄冈慕名而来的游客,赏美景、尝佳果,游农庄。“一天大概有100多人采摘火龙果,收入在万元左右。”锦绣田园基地负责人张烈笑着说道。做好“农旅结合”大文章,曾经因鸡粪污染无人光顾的小山村,成为生态旅游热点村。尚浠塘院、夏铺村火龙果基地、仙马寨生态农业观光园、梓木艾草生态观光园、湖北小草油茶产业园、白荆果园场、张茅村千亩桃园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正在快速发展。
(作者: 编辑:周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