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行进荆楚】聆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足音

发布时间:2018-07-17 08:10:56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看病从最初的老三样,到如今的PET-CT、手术机器人、混合现实手术;从“赤脚医生”到“超级医院”……改革开放40年,医疗卫生在保障全民健康需求中,迎来飞速发展。

6月初,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结果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25年间,中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国情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之路,得到国际社会赞誉。

回首改革历程,尤其是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改以来,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始终瞄准一个目标: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好地维护、保障和增进全民健康,奠定民族复兴、全面小康的坚实基础。

从基本医保到大病保险

居民医疗负担降至20年最低

6月20日10时,黄陂李家集街民丰村,54岁的王明河走进村卫生室。“老王,降压药吃完了,来开药的吧?”身着白大褂的村医邓刚迎上前。“对对,还是开半个月的量!”王明河拿出自己的医保卡,不到1分钟,结算完毕。“以前没有医保,小病扛着,得了大病才敢上医院。”王明河说,医保给农民看病带来了大实惠。

一张小小医保卡背后,是我国编织起的全世界最大的医保网。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实施,“新医改”提出五大任务,其中首位要务就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从此开始,百姓基本医保难题一一破解,新农合、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张“大网”覆盖面迅速扩展,百姓看病就医负担逐渐减轻。

仅用时三年,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838.9万人,覆盖率95.56%,三大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超过70%,全省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量增加25.3%,而出院病人总量增长到717.3万人,增幅达51.6%,创历史新高。

城乡百姓“主动就医”态度的转变,成为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全民医保时代到来的显著标志。

医保在实现“广覆盖”目标后,朝着更高水平迈出关键一步。2012年,我国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试点建设。政府通过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为大额看病费用“兜底”,避免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013年1月,湖北成为全国少数几个全省整体实施大病保险制度的地区。大病保险无病种限制,所有参保居民住院治疗按基本医保政策报销后,个人自付合规医疗费用仍超过8000元的部分,由商业保险再给予不低于50%比例的报销。截至2017年,湖北居民大病保险累计受益近50万人次,报销金额近20亿元,单人次最高报销33万元。

新一轮医改实施近十年来,由基本医保、大病保障、大病保险、大病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相衔接的“六道保障线”,将百姓健康稳稳托起。

2016年,我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5岁,孕产妇死亡率降为9.96/10万,婴儿死亡率降为5.63‰,人均健康指标优于全国、领先中西部。省卫计委向媒体公布,截至2017年,湖北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到30%左右,医疗卫生负担降至近20年来最低水平。

从“赤脚医生”到大学生村医

基层医疗卫生“短板”在拉长

一个药箱、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田边地头为村民解除病痛——“赤脚医生”,曾是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享誉世界的杰出代表。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半医半农”群体,牢牢兜住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最末梢。

然而,脱胎于“赤脚医生”的乡村医生,却在近20年,逐渐湮没于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年龄老化、专业素质较低、后继乏人,乡村医生的困境,折射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薄弱的“网底之痛”。

补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中的不足,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问题的关键。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部署,加快建设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

2016年,《国务院“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要求,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法人主体地位,落实人事、经营、分配等方面自主权,“松绑”基层医疗管理和运行机制。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列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顶层设计纵深推进,基础布局不断铺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让更多人感受到变化就在身边。“用自己所学,守护家乡百姓健康!”21岁的枝江市仙女镇周场村大学生村医陈宇佳憧憬着未来。他大学毕业在村卫生室工作5年,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可以参加市里的定向招考,纳入镇卫生院编制内统筹管理,解决身份问题。村医由半医半农的尴尬身份彻底转变为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启了乡村医生身份管理的破冰之旅。

启动医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带有湖北特色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不断涌现:明确村医工资不低于2.2万元/年,落实村医养老保险和村卫生室基本运行费用;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提升基层首诊能力;开展扶助薄弱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建设……曾经的“短板”在拉长。

从“医联体”到“家庭医生”

百姓就医的脚步越走越近

普通感冒也要挤到三甲医院,“等待两小时,看病两分钟。”为解决就医秩序混乱、医疗效能低下等问题,分级诊疗制度成为变革就医模式,从根本上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路径。而医联体和家庭医生成为这项制度不可或缺的载体。

2011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正式与咸宁市卫生局签订合约,托管咸宁市中心医院。二者携手开创了我省乃至全国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的探索先河,更是医联体探索的起步。7年过去,成效如何?百姓一张张笑脸给出了答案。

通山县闯王镇农民舒女士,患心动过速十余年。女儿说,要是以前肯定要送母亲去武汉做手术。但不久前,她们最终选择了咸宁市中心医院。因为过去7年,这里迎来了数百名武汉同济专家,36个医院临床专科经历了从医疗到管理的全员全程“同济化”轮训,这家当初仅能维持度日的小医院,一跃成为鄂南地区医疗中心。舒女士的女儿说:“妈妈不仅治好了病,而且比去武汉手术至少省了4000元。”

目前,全省共成立医疗联合体495个,覆盖89个三级医疗机构、185个二级医疗机构、960个一级医疗机构,形成医疗集团、医疗共同体、健康联合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五种组织模式。初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大医院的名医出现在社区诊所,恩施等边远地区也有了先进的远程医疗。

“孩子高烧、呕吐!”前几天,10岁患者张顺天的妈妈,向宜昌东山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施忠林电话求助。

施忠林和护士带上体温计、退烧药品等,立即上门。初步诊疗,孩子的体温得到控制。随后,施忠林联络转诊,孩子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进入宜昌中心人民医院继续治疗。

“我是张顺天一家五口的签约家庭医生,根据服务协议,今天的诊疗是免费的。”施忠林说。

“5+2,白+黑,全天候呵护您的健康。”家庭医生对社区居民签约服务时常说的这句话,传导的是一个庞大保障体系的守护,是对尊重生命的践诺。湖北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让百姓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从以药补医到医药分开

公立医院公益性正回归视野

2017年7月31日,注定在湖北医疗史上打下烙印。

这一天,全省医疗机构全部取消15%的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以药补医”机制告别历史舞台。

医院药品便宜了,有的甚至比药店还低,这是患者的深切感受。“药品加成”是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困难时期开始实行的政策,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中,“以药补医”逐步演化成为一种逐利机制。大处方、大输液、滥用抗生素等问题日益严重,推高了医疗费用,削弱了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2017年,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为我国医改的标志事件,其核心是破除“以药补医”的机制。截至2017年9月底,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而在另一个层面,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重构、医药产品采购机制改革也在步步推进。

一系列公立医院改革的冰点在消融、堵点被打通。所有的努力,只为回答同一个命题: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让公益性逐步回归到公立医院的固有本质中,增强百姓对医改的获得感。

2016年8月,全省医改工作会上,省卫计委、省发改委等五部门联手亮出新政:向社会公示医院医疗账本,将医疗费用控制指标等摊在阳光下。所有指标,要求逐步降低,达不到控费目标的医院,要核减或取消资金补助。

这个被誉为“最能直接反映患者医疗费用、量化医改效果”的创新之举,倒逼医院走上采用适宜技术控制成本的良性竞争轨道。

回望40年,我国用全世界3%的卫生总费用,基本解决了占全世界20%以上人口的基本健康和病有所医问题,这样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

每一段历史的印记,穿透岁月的折痕,毫不褪色;每一次革新的转折,跨越历史的时空,历久弥新。

走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已描绘出医药卫生改革发展的前行方向,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为了满足百姓的健康需求,医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