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最大个体古旧书店乔迁新屋 店主讲述天光墟淘宝生涯
隐于文明路文德六巷的“浩天古旧书店”,其实早已名声在外,在一片书店倒闭潮中,它走过了20个年头,更于一年前搬进大一倍的新家。在这家飘着书香的店面中,守护着3万册古籍的,是54岁的店主吴浩。这位天光墟的常客,现在仍每周埋首故纸堆中,身体力行地演绎着淘宝淘出一家古籍名店的故事。
看古籍的年轻人
近年来逐渐增多
1994年,吴浩在白云区黄石路附近开了一家旧书店。“那时的娱乐方式比较贫乏”,城乡结合部聚集着很多外地人,靠看武侠、言情小说来打发时光,他的书店恰逢其时,“浩天”的雏形由此而来。
2003年,吴浩将旧书店迁至文明路文德六巷,去年,他又搬进对面的50平方米新店面,旧书店焕发新容颜。
吴浩说,虽然电子读物冲击实体书店,但最近几年,不少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开始亲近古籍,一些大学生更成为店里的常客,这使吴浩信心倍增。
“至少多干10年。”吴浩说,这是他的心愿。
经营浩天古旧书店的吴浩,足迹遍布羊城每一个天光墟。他说,自己周二早晨到文昌北路淘古玩;周六天未亮在海珠中路买旧书;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八摸黑前往棠下小区或晓港中马路第97中学附近的早墟,按斤论价买旧书报。而上周六清晨6点,吴浩就跟记者一同体验了旧书墟。
吴浩的浩天古旧书店隐于北京路商圈闹市旁的小巷之中,文明路文德六巷。这家店不时都会上报纸上电视,早已名声在外了。
吴浩坦言,书店是从天光墟“淘”出来的。每周六,他都会调好清晨6时的闹钟,步行20分钟,在7时前出现在海珠中路的二手书刊天光墟,一头扎进故纸堆中。
香港南粤出版社的《西行漫记》,20元入手,“要卖60元”;1958年的《上影画报》,20元入手,“可以卖40至50元”;人民美术出版社1951年版《宣传画参考资料汇编》,60元入手,“要卖150元”……吴浩轻车熟路地找了一圈相熟卖家,半小时下来便斩获5套古旧书籍。
犹豫再三后,吴浩回到第一家档口,掏出300元拿下一套两册的民国版《绘图聊斋志异》,爱惜地抚摸着书面,小心翼翼地翻看检查内页,他不由自主地微笑说:“你看,多好的白棉纸,多扎实的石印做工,放在店里的话,至少值600元!”
卖出买入,浩天古旧书店内的藏书维持在3万册上下的水平。为此,吴浩必须每周到天光墟淘宝一回,少则三四本,多则满满一手推车,约20多本),这里成为书店多年来的主要货源地。
恩宁路等旧城改造的高潮过后,随着老屋老街坊的减少,推出市场的古旧书籍呈锐减态势,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吴浩认为,这是藏品市场的正常发展规律,坦然视之,“物以稀为贵,将来的古书会越来越值钱。”
镇店之宝
清代古书
旧版书为何比新书值钱?在吴浩等古旧书籍爱好者的眼里,那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已一去不返。现存世的国画大师,当年有不少是画连环画出身,“这些老人现在一幅画值一间房子,现在还能从哪里去找一班大师为你画公仔书?所以他们所创作的旧版连环画就别具价值。”
古旧书店当然需要几部镇店之宝,在吴浩的上锁木柜里,就藏着两套清朝的古书,分别是乾隆时代的《东周列国志》,以及去年才收自海珠中路天光墟,出版于道光年间的《四书典腋》。
“不是人人都能在天光墟捡漏,靠的是知识和经验。”以两册《四书典腋》为例,吴浩花300元淘得,可他声称暂时是非卖品,日后要转手也一定在千元以上。
不过吴浩坦言,可日常生意还是要靠“走量”来维持。上周逛天光墟,他看见一本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广州音字典》,便扔下5元拿走。他说这书销量稳定,市场价15至20元,薄利多销才是生意之道。旧版的卖点在传统的铅印工艺,比起新书的电子印刷来得养眼,识货的捧场客不少。 何道岚 陈忧子、骆昌威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