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不能割断“精神命脉”
发布时间:2014-10-29 12:50:39来源:光明日报进入电子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又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将优秀传统文化看作关乎国家民族的精神命脉,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的重要判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

  从“精神家园”到“精神命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这既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领导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一个符合历史和现实状况的事实判断;也是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采取的正确选择,从而也是一个有益于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价值判断。这一判断鲜明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正因为我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所以历来强调要“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毛泽东)。党的十七大报告郑重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精神家园”这一提法得到广泛赞同。精神家园是相对于物质家园而言的,如果说物质家园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有所寄居,那么精神家园则是为了让我们的心灵有所归依,没有物质家园就会使人成为身体的“漂族”,没有精神家园则会使人成为心灵的“漂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共有的精神家园,就不可能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就不可能激发团结奋斗、永续发展的精神力量。精神家园的建设比物质家园的建设更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提出,使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精神命脉”是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所谓“命脉”,原意是指“人身的血脉”,为生命所系,故称命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际上也是一个放大了的生命共同体,精神命脉关乎这一生命共同体的生死存亡。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围绕“精神命脉”有两个十分重要而又相互联系的观点:其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不能割断;其二,如果丢掉、抛弃了优秀传统文化,也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精神家园”是一个静态概念,它关乎人的心灵的归依;“精神命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表明中华文化是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它关乎生命共同体的生死存亡。从“精神家园”到“精神命脉”,这一概念使用上的变化,其实质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

  《讲话》科学判定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关于历史地位,《讲话》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实际上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重要作用:一是起到了保证文明延续、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作用;二是起到了提振民族精神的作用;三是起到了协调社会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作用。关于现实价值,《讲话》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三个“可以”,使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

  应该说,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华文化总体上是持精华与糟粕的“二分法”态度,对其中的精华也就是优秀传统文化总体上是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展和运用的,这就是所谓“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这个方针的落脚点是“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以及如何加以运用,并未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界定。《讲话》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此作了科学判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精神命脉不能割断、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抛弃,但是,绝不等于说我们今天在文化发展道路上可以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又再次郑重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样一个重要命题:“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应对当今文化发展新形势新挑战的一个战略举措。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软实力、外交巧实力的竞争愈益凸显,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如何在世界上确立中国的文化形象,如何让世界了解、理解当代中国核心价值,确实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凸显中国文化上的深厚历史传统、鲜明民族特色,不失为一条明智的选择。从国家发展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要汇聚起全民族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执政党,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主动介入、积极作为,在中华传统文化问题上主动发声。从根本上讲,这一举措表明我们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财富,并期望在保持对这份财富应有的尊重的基础上,通过牢固确立文化的自觉自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踏步走出文化自强之路。

  传统文化历来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相对于今日中国现代新文化而言的传统文化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今天直接相继的传统文化是融儒道佛为一体的思想文化体系,其根干是儒家思想文化。传统文化的主要文本载体是经史子集,精神要义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文化历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转化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其中的规律,唯物史观有十分精当的阐释。转化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代中国从社会全体来看有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从文化内部来看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发展的过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巨变。由此说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其说是一种文化发展战略,不如说是我们对传统文化转化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和运用。

  《讲话》对于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两大课题”:“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两个课题紧密关联,只有把这两个课题都研究好,我们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应该承认,当前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做法上还存在不少需要认真应对的问题。比如,近代以来的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这两种极端思潮,在改革开放后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同时伴随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的发展,还出现了功利主义的倾向;比如,近代以来“贬孔”“反孔”,其消极影响至今没有完全消除,使得有人总把儒家文化和封建保守思想画等号,成见和顾虑在当今社会并不鲜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好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提出的“两大课题”。从理论上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阐释,说清楚它的“本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它的“新义”。这方面尤其要注意对中国传统典籍的甄选和推广。朱熹集毕生精力撰《四书章句集注》,就在当时为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打下基本的经典基础,影响深远。这个经验值得我们今天汲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统一思想。比如,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等。从实践上来说,既要注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全过程,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覆盖和影响面;又要注意对时代问题的积极应对,要在有效的应对中不断阐发“旧说”、提出“新说”,“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续写当代“创造”和“创新”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