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获奖的外国专家在听会。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特稿:国际科技合作奖映射中国科技新时代
新华社记者
“我们正在庆祝中国科学的新时代,我很荣幸能够参与这个时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维尔特·伊恩·利普金在得知自己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之后,激动地向新华社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政府宣布授予利普金等七名外国专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他们来自多个国家和领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助推中国科技的发展,也都为自己的工作受到中国国家级奖励而感到荣耀。
重要荣誉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中国政府颁发的五大科技奖励之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木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外国科学家、专家和外国组织与中国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鼓励和促进中外科技合作,奖励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专家和外国组织,中国政府1994年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据统计,自1995年正式授奖以来,至2014年共有17个国家的94位外籍专家和两个外国组织被授予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刚刚颁发的2015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有来自瑞典、日本、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和荷兰的7位获奖者,使得获奖外籍专家的总数突破了百人。
“我非常激动,这是科学家希望获得的最大荣誉之一,”利普金教授如此描述自己的获奖感受。另一位获奖者美国犹他大学教授彼得·史唐也表示:“我感到非常惊喜,特别荣幸。”
有的获奖者重点谈到这是对相关工作的认可。荷兰奈梅亨大学教授约翰尼斯·弗兰肯说:“这是对荷兰和中国科研人员多年付出的认可。”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杨克李斯特·杨森说:“对我而言首先的意义是,这是对我35年来与中国科学家和生物医药企业成功合作的认可。”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特别顾问冲村宪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日科技交流,他说,这次获奖不仅是对其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日科技交流的肯定。
多种合作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下列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一、同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合作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二、向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成效特别显著的;三、为促进中国与外国的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出重要贡献的。
本次获奖者以多种方式做出贡献。首先,有“雪中送炭”型。2003年,在中国SARS(又常称非典型肺炎)疫情高峰期,利普金教授作为著名传染病专家被中国有关方面邀请到北京,帮助评估疫情和制定应对方案。疫情得到控制后,他还帮助中国建立了一系列应对新兴传染病的基础设施。
也有“优势互补”型。随着中国自身科技的进步,许多外国合作者看上了中国特有的科研能力。化学家史唐在介绍他与中国同行合作的缘起时说:“我在北京访问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时,发现他们有我们没有的专业技能,如果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将会非常有趣。”史唐随后与中国北京、大连、杭州、上海等地的同行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荷兰口腔医学专家弗兰肯的贡献则与普通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他是龋病非创伤性修复技术的创始人,这种技术简便易行,有利于学校、农村、偏远地区、老年人群的龋齿普查和预防,对医疗欠发达地区尤其有益。弗兰肯说:“龋病非创伤性修复技术不是什么高科技,但它能以简便、有效、低成本、宜人的方式影响每个人的生活,这是它的价值所在。”
与上述几位科学家不同,日本获奖者冲村宪树曾是公务员,长期任职于日本文部科学省,曾任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所长、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理事长等职,退休后担任JST特别顾问。他曾推动JST设立“中国综合研究交流中心”;还在2014年启动了“樱花科技计划”,当年即邀请1200多名中国青年赴日交流。冲村宪树说,今后将扩大该计划的规模,长期目标是达到每年邀请3万人,其中1万人是中国人。
建言献策
在长期的合作中,这些外国专家已比较了解中国的情况,同时他们也掌握了国外的一些优秀经验,因此还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建言献策。比如在科技政策方面,弗兰肯建议中国应该增加用于临床医学研究的资金。他说,在荷兰医学研究经费在实验室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的分配比例为6比4,而中国用于临床研究的资金比例还较低。
在中外科技交流方面,冲村宪树认为中国可以学习“樱花科技计划”这样的项目,多邀请国外年轻人到中国访问。利普金也表示,中国的科研项目要努力吸引全世界最好的学生与科学家,这将帮助中国成长为一个教育与科学大国。
不过,语言问题被认为是中外科技交流中的一个障碍。英语是现在全球科学界事实上的通用语,而杨森在谈论自己遇到的困难时提到,一些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还不尽如人意,“有时会导致误会”。
外国专家提出的一些建议是许多人的共识,也是中国科学界正在努力的方向。国际学术界著名的“自然出版集团”最近在调查了近2000名中国科研人员后发布白皮书《转型中的中国科研》,也提到语言成为中国科研人员与世界分享自己科学发现的一个主要障碍,还需要提供更多的相关培训;白皮书也注意到一个积极现象,即中国的一些项目正在从全球招募教员和招收学生,促进了国际科研合作。
创新时代
正如其标题所示,《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认为中国科研到了一个关键点,如果能够抓住机遇,解决一些障碍,“中国就不仅有机会成为一个科研强国,更可以建立一种深厚的创新文化,从而确立全球科学技术领导者的地位”。
中国科技事业的这种变化趋势在获得本次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外国专家眼中也得到了印证。利普金还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人畜共患病和新发传染病联合诊断中心主任,他说中国自非典疫情之后有很大进步,“中国现在的传染病研究和监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很高兴能参与到中国科学的“新时代”之中。
冲村宪树也说,如今中国的科技论文数量不断增加,水平也非常高,日本企业和研究机构渴望了解中国的专利文献,因此日方准备大规模地将中国科技论文翻译成日语。了解科学史的人都知道,在近代科学传入中国的时候,日本文献是重要的学习对象,“科学”一词就是从日本传入。如今日本方面希望大规模翻译中国文献,足以说明中国的进步。
在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将是五大发展理念。这说明中国已经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这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中外科技合作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水平不断拓展和深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木说。
美国的史唐教授也说:“科学是国际性的,开展全球范围的合作非常重要。中国有优秀和处于前沿的科学,这将会造福中国,也有利于全球的科学研究。”(综合新华社记者黄堃、林小春、蓝建中、刘芳、付一鸣报道)
(作者: 编辑:何鹏)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