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的活儿,不好干。说它重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现实中,如何拿捏分寸,却非易事。若手段偏软,钝刀割肉,无关痛痒,群众有意见,上级打板子,于生态环境无益,于投资环境无补。若手段偏重,企业利益受损,会抱怨抵触;职工下岗分流,会影响社会稳定;经济指标下滑,会影响地方政绩。
2015年,山东省临沂市就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因空气污染严重,被环保部公开约谈,书记、市长甫一上任,就挨了一个“下马威”;而铁腕治污之后,企业停产整治,职工息岗分流,又有舆论反过来质疑政府踩“急刹”:“治污导致6万人失业”“引千亿元债务危机”……这个时候,如果党委、政府瞻前顾后,求稳怕变,势必进退失据。
“为了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1100多万临沂人民的幸福,我们没有退路,唯有迎难而上!”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语气坚定。
横下一条心,临沂不妥协、不退缩,坚持“在微观上对少数严重污染行为实施‘急刹’,就是在宏观上对粗放发展方式进行‘点刹’”,环保与发展“两手抓、双促进”,最终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经济运行整体平稳,反映结构效益和后劲的财政、税收占比、投资、消费等指标,保持全省较好水平。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大气污染防治能不能坚持?利用环保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到底有没有效果?临沂一年多的实践,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
叠加“风暴”接踵而至
2015年2月上旬,刚调任临沂市委书记的林峰海,还没踏上临沂地界,就接到市环保局电话: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正在临沂明察暗访!
林峰海摸不清环保部的意图。此时,跟自己搭班子的新市长张术平也尚未到任。简单的电话交流之后,他俩商定:张术平立刻赶赴临沂,配合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的督查工作。
此时,距2015年春节仅有10余天。在临沂的工业重镇罗庄区,盛阳集团的钢厂、焦化厂、建材厂,正在开足马力生产。刺鼻的气味,飞扬的粉尘,让人呼吸不畅。不过,多少年来都是这样,人们早已司空见惯。节日的喜庆气氛,并未因此受到影响。
盛阳集团董事长徐明华并不知道,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的暗访组,已经在附近做了大量调查工作。自己企业的污染情况,被摸了个一清二楚。
2015年2月25日,“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了下来。环保部正式约谈临沂市长。这一天,距张术平被任命为临沂市代市长仅15天。
先是通报明察暗访的结果:部分企业存在未批先建、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区域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触目惊心的污染场景,连同约谈的现场录像,很快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画面中,张术平当即表态:“我来接受这一次约谈,心情是非常沉重的,同时我的决心也是非常大的。我接受了这一次约谈之后,我向你们保证,我不会再接受第二次约谈。”
3月1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深入报道。还未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临沂又迎来一场环保“暴风雪”。
环保部约谈之前,临沂市新班子已闻风而动,迅速谋划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成立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工业治理、扬尘治理、机动车治理、生态治理及综合督查5个工作组,并于2月16日举行誓师大会。
干了多年的环保,临沂市环保局副局长王乐玉颇感意外。因为如此高规格的安排,在当地环保系统几乎没有过。“市级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相关部门单位、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全部参加。尤其是对责任的追究,要求非常明确。不管部门的权力多大,都要听工作组组长的,确保板子打在一个人身上。”
接下来的一系列举动,更让人意想不到。
被约谈后的第五天,徐明华接到一张停产整治通知。经过打探,徐明华才知道,还有56家重点企业同时被要求停产治理,另有412家企业被要求限期限产治理。这一重磅消息,让徐明华既意外,又震惊。要知道,对工业底子本就薄弱的临沂而言,这样的整治力度,无异于壮士断腕。
3月10日,是57家重点企业停产整治的大限。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张术平,当晚赶回临沂,现场指挥调度。
时至今日,再说起停产整治时的艰辛,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企业负责人,都用寥寥数语带过。但只言片语间,依然可窥一斑:个别污染企业公然对抗执法,最后只能强行关停设备;一位环保部门的负责人,被陌生人长时间跟踪,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经历了很多不愉快的事,现场执法时,企业负责人、工人,都在指责我们。”对“千夫所指”这个词,罗庄区环保局副局长杨东河感触良多,“矛头都是对着环保部门,好像是我们故意跟企业过不去。”
近4个月的铁腕治污,赢得了环保部的认可。然而,来不及歇口气,又一场“风暴”骤然来袭:7月2日,某媒体推出一篇“临沂治污急转弯”报道,“强行关停不计后果”“区域性金融危机或将爆发”“15万市民生活受影响、盗抢案增多”“引千亿元债务危机”……吸人眼球的文字,引来众多媒体“围观”,将临沂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我们的态度是不回避、不遮掩,正面应对媒体报道,主动回应社会舆论。”林峰海坦陈,有争议并不是坏事,对工作还会有促进,“我们认为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让沂蒙的天更蓝。”
理不辩不明。截至2015年8月1日8时,百度搜索相关结果约30万个,相关新闻报道和文章1700余篇,微博实时热搜相关结果8000个。各种观点激烈交锋,支持临沂做法的声音渐趋高涨。
切肤之痛后的选择
盛阳集团的6家企业,齐齐被勒令停产整治。起初,徐明华仍抱侥幸心理。这些年来,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或者应对环保检查时,常有类似情况发生。按照以往经验,也就是一阵风的事,顶多停十天八天就能复产。
不成想,两个月过去,一点松动的迹象也没有。企业损失一天天累积,再拖下去,设备检修、职工稳定、资金流动等一连串问题都会爆发,徐明华心里开始发毛。“有抱怨,也有愤怒,就觉得市里这两个新领导都是外来的,对临沂没感情。”
不光是徐明华,那些日子,临沂很多企业老总心不平、气不顺,怨言满腹,直到经历了停产治理的阵痛后,才逐渐醒悟。徐明华便是醒悟较早、行动较快者。
就在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时,徐明华收到一封邀请函:市里组织企业负责人外出参观考察。这个节骨眼上,哪有心思外出参观?他心里嘀咕着,不情愿地随团行动。
然而,几个城市跑下来,徐明华越看脸越红。在参观途中的第四次讨论会上,他再也坐不住了,主动抢过话筒发言:“我不想再看了,想抓紧回去干。人家不冒烟、不冒火能干好,我们为什么就不行?看看人家的规模,那才叫龙头企业。我们在干什么?啥都有,啥都排不上号。”
他明白了,这次停产整治,政府并不是想关停企业,而是想倒逼企业转型。“不能再打马虎眼,不能再沉浸于小作坊式的生产,企业做到今天,不光要赚钱,更要赚长久钱、干净钱。”
在政府的支持下,徐明华毅然关停3家企业,将原先的焦化、建材、钢铁产能砍掉一大半,迅速投入26亿元转产不锈钢,从过去为不锈钢厂家提供原料,转型到自己生产不锈钢,其中仅环保设施的投入,就达2.3亿元。
不足一年,盛阳集团不仅自身占据市场主动,还吸引了3家下游企业落户,初步实现产业集聚。
脸红、出汗的不只是企业,还有当地政府。多年来,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不少地方政府很纠结。人穷志短,为了GDP暂时可以牺牲环境的心态,在部分领导干部头脑中占了上风。
临沂工业基础薄弱。上世纪80年代,一批乡镇企业点火、冒烟,为当地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由此产生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整个临沂工业结构偏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
罗庄区尤其如此。仅每年消耗的燃煤量,就超过临沂全市的一半。2015年的临沂环保风暴中,全市57家停产企业,罗庄区占了30%,而且都是大块头。
“纳税前10名的企业中,有6家停产治理,政府的确准备不足,也一直在观望,担心经济发展放缓、财政收入下滑。”罗庄区委书记段卫东,曾任临沂市环保局长,他说:“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对污染的问题都有认识,也知道早晚得改。但总觉得几十年积攒下来的问题,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改变,我们曾想,能不能给三五年时间缓冲。”
临沂经济欠发达,总量虽说过得去,但全市1100多万人口,算人均产值,在全省17个设区市中排倒数几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有人认为抓经济要紧,环保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何必那么较真?有人则担心,铁腕抓环保,会拖累临沂经济发展。
这回,临沂市新班子不为所动,只要是整改验收不合格,就甭想开工。罗庄区因空气质量连年在全市15个县区中位列倒数第一,区长被临沂市政府约谈。罗庄人明白了,这次看来躲不过,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迄今,罗庄区已相继关停41家企业。
为确保令行禁止,临沂实行常态化、全天候执法,借助“无人机”地毯式排查,夜查、突查、巡查不断。同时,综合运用连日计罚、查封查扣、停产限产等手段,对违法排污企业实行“三个一律、两个必查”,即一律停产治理、一律媒体曝光、相关责任人一律问责,对偷排偷放、违法排污的必查,政府和环保工作人员姑息纵容的必查,始终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严打严惩的高压态势。
2015年,全市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462起,同比增长76%;处罚金额7060万元,同比增长127%;查处环境犯罪、治安案件236起,刑事行政拘留231人。已有11名地方政府负责人和16名环保部门责任人因监管不力被问责。
阵痛正变成重生的契机
“空气好了,经济差了;民众点赞,企业抱怨”——外界所担忧的临沂铁腕治污后果,真实情形如何?
临沂市统计局提供了这样一组对比数据: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34家,主营业务收入10021.9亿,增长16.1%,利润、利税分别增长10%和11.4%。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53家,主营业务收入10115亿,下降0.4%,利润、利税分别下降4.5%和3.9%。
从上述数据看,2015年临沂部分经济指标下降,除了大环境的因素,不排除受铁腕治污影响。
在林峰海看来,治理污染,短期内难免对经济造成影响,“但是,治污与发展并不矛盾,着眼长远健康发展,利大于弊。顶住压力,积极作为,持之以恒抓下去,能够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另一组数据反映出结构效益和后劲:2015年,临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1%,增幅高于全省3.1个百分点,在全省17个设区市中居第一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3.4%,高于全省7.4个百分点,居第二位;工业用电量下降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22.9%的同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
“这组数据超乎预期,说明这几年临沂抓转型升级的效果正逐渐显现,不会因为一部分工业企业的停产治理就大受影响。再说,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临沂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高出GDP增速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二产,“标志着全市经济开始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
转型升级的效应,在盛阳集团体现得尤其明显。“企业以前污染严重,一年全部产值也就50多亿元;现在仅新上的不锈钢项目,今年产值就能达到200亿元。不仅如此,我们一年里还少烧了81.6万吨标煤,相当于少排放51吨二氧化硫。”徐明华说。
“新生产线投产前,环保局请专家来‘会诊’,评估投产后能不能达标排放。”徐明华对环保局的“看法”,就是从那次评估开始转变的,“他们不是故意与我们为难,而是真心帮我们。”
2015年,临沂市7家钢铁企业全部停产治理,低端钢材产量削减一半,却培育起了一个千亿级的不锈钢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没有环保倒逼,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发展。”徐明华说。
再看“主战场”罗庄区,段卫东直言不讳:“停产治理,当然有影响。2015年财政收入比上年少整整4个亿。区里一方面要抓环保治理,另一方面还要防止财政税收断崖式下滑,任务繁重。”
这种压力并没有让区领导班子手软。“现在回头看,该猛还是要猛,不然一些企业觉得你雷声大雨点小,好死不如赖活着。今天糊弄一下,明天捣鼓一下,投入不少,折腾不轻,污染治理还是不到位。”段卫东说,“有这个外力推一把,就有危机感,才真正有效果。”
“停产治理,对一家企业,影响当然大;放在一个区县,也有影响。但放在全市经济的大盘子里,打不起秤砣来,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王乐玉分析说。
“职工大面积下岗”的说法并不确实。随着停产企业整治达标恢复生产,临时放假的职工陆续返岗。还有一些下岗职工已另谋职业。政府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发放困难职工生活救助,帮职工渡过难关,没有引发大的波动。张术平说,2015年临沂新增城镇就业13.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5%。
“2015年停产治理,我们铁合金业务有近500人待岗,现在八成职工回来上班了。其余的,一部分年龄大的就退休了,一部分外地职工回老家自谋职业去了。”家住盛阳集团附近东三重村、现已转岗到盛阳变电所工作的职工邓贞才介绍。
个别媒体预测的“区域性金融危机或将爆发”也并没发生,让人松了口气。
2015年“环保风暴”发生时,临沂各银行迅速摸清风险底数,实施动态监测,区别情况审慎行动,妥善化解相关企业信用风险。“2015年9月份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辖内各银行机构平稳度过突发事件应急期,未出现过激反应,银行经营理念、信贷管理不同程度得以转变提升,整体信贷资产质量延续了稳定局面。”临沂银监分局有关负责人回忆当时情况。
政府为企业积极协调银行贷款,化解债务危机,为企业转型换空间、抢时间。当地“巨无霸”企业华盛江泉集团,职工3万名,年销售收入450亿元,停产治理后资金链一度紧张。关键时刻,林峰海和张术平坐镇协调,组织召开会议。
“农行牵头,新增贷款,让两座高炉全面生产。”华盛江泉集团副总经理张现坤指着2015年新上的脱硫塔说,“四层脱硫,超低排放。”他说,建行也新增了贷款,实现了农牧板块重组,油脂板块也盘活了,企业发展形势不错。
“经济下行压力大,环保的压力又大,确实很难。但是再难也要干,必须闯过这一关,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评价临沂铁腕治污,“如果现在不这样做,将来也许都没有机会闯这一关了。”
宏观“点刹”需要微观“急刹”
在当初对临沂的质疑中,有一种声音是“强行关停不计后果”,认为临沂治污用力过猛,是“急刹车”,应该“点刹”。
媒体披露了中玻蓝星(临沂)玻璃有限公司被强停的情况:3月2日零点,厂区被封锁,企业被直接拉掉电闸,2000多吨玻璃水和锡水留在炉中。一名工人抱怨说,“连让我们出炉的时间都不给。再要复产,得用炸药把炉内冷却的锡块和玻璃废品炸开,至少要4至5个月,而且这个炉体基本废掉。”与玻璃炉子相似,钢炉、焦炉温度骤降后,也会导致炉体冷缩开裂永久性损坏,造成巨大损失。
孤立看待强停行动,似乎是“不计后果”。但事实上,早在2014年3月,临沂市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中,就向57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书,限期为当年年底,有8个月的缓冲期。只是企业心存侥幸,没有行动起来,才造成后来的被动。
直面质疑和批评,需要强大的定力。标准在哪里?一是为民,二是依法。
要饭碗,更要健康;要发展,更要环保,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共识。严格的环保执法,看似不近人情,为的却是临沂百姓的健康和利益。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昔日的贫困老区,如今已发展成一座气派的现代化都市。老区群众谁愿意让美丽的家园蓬头垢面?谁愿意让自己和家人呼吸不畅、健康受损?
“停产治理前,村里天天一层粉尘,树叶看不见绿色,屋外不敢晾衣服,衬衣穿一天就要洗。”邓贞才说,一些没有家人在工厂上班的家庭,意见就大:凭什么你们挣钱,让我们遭罪?
“尽管不太富裕,可临沂还有青山绿水好空气;如果污染厉害,那就真是啥也没有了。”临沂市民周云钊说,政府抓环保,顺应的是老百姓的期盼。
依法,更是环保利器。新环保法有“史上最严”之称,如果不能严格执行,也会沦为一纸空文。此前,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表示,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环保不守法是常态,而今后要把这个常态翻过来,让守法成为常态。
临沂治污,正是对那些不守法规、心存侥幸的企业依法亮剑,合法合规。
就在媒体指责临沂“强行关停不计后果”后,环保部监察系统相关人员表示,临沂市特别是罗庄区企业非法排污现象非常突出,且被要求整改一年也未完成,临沂市长被环保部约谈后,根据新环保法关停企业,其处理方式完全符合法律法规,“于法有据”。
“没有铁腕治污,怎能让新环保法真正‘长出牙齿’来?”临沂市环保局局长赵立新说。受访的一些基层环保干部说,现在执法,腰杆比以前硬了,底气比以前足了,干扰和阻挠也少了。
“在微观上对少数严重污染行为实施‘急刹’,就是在宏观上对粗放的发展方式进行‘点刹’。微观上舍不得‘急刹’,势必会积重难返,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灾难性后果。”张波如此辩证看待依法停产治理。
在张术平看来,依法停产治理的“方向阵痛”,正是为了防止企业在政策环境、市场竞争中的“翻车长痛”,“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清”。他分析说,停产治理的企业大多属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产能过剩产业,其市场空间逐步萎缩,各种风险不断累积,有的生产经营已难以为继,“利用环保倒逼,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临沂综合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财税、土地、金融等扶持力度,实施“退城进园”,推动集聚发展,倒逼污染企业关、停、并、转、迁,中心城区的59家工业企业,已有17家企业完成搬迁或停产,明年将全部搬迁完毕。
以大气污染防治为契机,临沂利用环保促转调,倒逼企业转型升级。2015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下降11.6%,淘汰钢铁产能150万吨、焦化产能260万吨,关停非煤矿山88个、30万吨以下煤矿5个,改造提升建陶生产线101条。
产业转型只有环保倒逼一条路吗?“产业转型是由多重机制推动的,根本要靠市场机制,优胜劣汰。而环保倒逼机制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周期更短。”张术平如此回答。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24日 16 版)
(作者:周婵)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