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清明祭忆: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腔热血洒高原

发布时间:2018-04-04 17:31:30来源: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青山隐隐,芳草萋萋,又到一年清明节。在这个中国人纪念逝者的传统节日里,我们致敬那些在各个历史时期为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奋斗牺牲的革命先烈。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在新时代,我们缅怀英雄是为了从英雄的艰苦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民族大团结的精神、无私无畏的精神中汲取继续伟大征程的力量。“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先烈英魂,信仰之光,永守祖国边疆。

高原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950年1月初,中共中央根据当时解放西藏的形势需要,作出了进军西藏的决策,以西南军区所辖第十八军为主,组建了进藏部队。此时,十八军刚参加完成都战役,饱受多年战争之苦的战士们,本以为可以在富足的川南地区安家,过上安宁的日子。但一纸军令,他们就要向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西藏高原进军。在这种背景下,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仅用了“坚决服从命令”几个字,就带领十八军,扛起了人类历史上极富历史意义的使命。

在筹备进军西藏之时,军长张国华年仅3岁的女儿难难病重正在抢救,还在参加进藏动员大会。他说:“3万多人马上就要进藏了,百事都得有个轻重,今天的这个会,我当军长的能离开吗?” 开完会议,张国华急忙赶到医院,可惜还是没能见到女儿难难的最后一面。难难,成了这次征途献出的第一个生命。

在张国华小女儿张小康的回忆录《雪域长歌》中,这样描述道,张国华将军“背女出征进藏”,并答应让女儿“去看火焰山、孙悟空”已成为终生遗憾。很多人后来慨叹道,完成和平解放西藏、平息武装叛乱、领导了自卫反击战的“佛光将军”张国华,给雪域人民带去了光明,却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女儿。

川藏线2400多公里,途经十几座4500米以上的雪山,大小冰河几十条,严酷缺氧的自然环境挑战着人类的生存极限。十八军在张国华的带领下,破冰踏雪,最终将“五星红旗插到世界屋顶喜玛拉雅山,让幸福之花开遍西藏”。

天翻地覆慨而慷,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 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一首天路,把时光拉回了建设西藏的年代。60多年前,为了推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和技术工人组成了11万筑路大军,在世界屋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建川藏、青藏公路。60多年来,为了修路、养路,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

曾经,在西藏日喀则樟木镇有这样一位藏族老阿妈次仁曲珍,四十多年时间里,风雨无阻地每天在自家院子里升挂国旗。1965年,解放军官兵翻雪山、架铁索,吊在悬崖绝壁上一锹一镐将公路修到了樟木。世代生活在深山中的她,终于有机会坐着汽车走出大山了。但这条只有38公里的公路,却牺牲了87名筑路烈士。

老阿妈第一次见到五星红旗是在解放军修路的地方。此后,一面红旗、一盏酥油灯,成为老阿妈对修路英雄们的纪念。她对国旗的热爱胜过自己的生命,每逢刮风下雨,她都会把国旗收好。一次暴雨来袭,刮跑了国旗,老阿妈立刻冲出院子,顺着风到处找。在暴雨泥泞中,走了两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找到了。她回家,一针一线地缝补好国旗,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五星红旗依旧在风中飘扬了起来。1997年,老阿妈住进了新房,当被问道还有什么需要时,她只要了一面国旗。2013年,老阿妈走了,人们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几十面国旗。

那些为“两路”修建献出生命的人走了,老阿妈也走了,但他们的精神却化为了不朽的雪莲,傲雪迎霜地盛开在雪域高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为雪域高原工作奋斗的人,才有了西藏今日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有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巍然屹立在世界之巅。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腔热血洒高原

在西藏改革发展事业刚刚起步时,有这样一位时代英雄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孔繁森,1979年来到西藏阿里,此后十余载,最终用生命将名字深深镌刻在冈底斯山脚下。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繁森离开山东老家的时候,母亲年迈多病。道别时,他用手轻轻梳理着母亲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朵旁,声音颤抖地说:

“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

“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舍不得地问。

“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孔繁森的声音哽咽了。

“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可别喝冷水……”

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扑通”跪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眼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

来到阿里,孔繁森风尘仆仆的就开始投入工作。为了寻找发展优势,阿里有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虽然是地委书记,但在调研过程中,他饿了,吃的是风干肉;渴了,喝的是雪山水。在充分调查研究后,孔繁森最终得出阿里发展的六大优势:畜产品优势、矿产品优势、旅游优势、边贸优势、政策优势、人口少的优势。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但现在看来,这些经济发展思路大部分依然适合阿里地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驻藏部队、地方援藏干部与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一道,在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的伟大历程中团结奋斗,留下的感人事迹多不胜数。玉麦守边人桑杰曲巴、21岁为搜救在地震中走失儿童而牺牲的樟木派出所战士王磊、“雪域高原好军医”李素芝、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的山南市扎囊县副县长慕育军、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钟扬教授、全国模范检察官、援藏干部周会明……他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一次又一次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抚今追昔,我们今天深切缅怀他们——为西藏和平解放、繁荣发展奉献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国西藏网 文/宋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