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胡琼瑶 通讯员曾德云 何翔
春种秋收,大山里的农产品寄托着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
贫困地区大多天蓝地净、山清水秀。然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常常让优质“山货”藏在深闺人不识。
有产难销,脱贫致富就会沦为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如何打通空间阻隔,畅通产销对接的链条,是产业扶贫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说到底,卖出去才是硬道理!
架起通往外界的桥梁助力“产品出村”
一条崭新的村级公路,从村头蜿蜒向外,延伸至城市的边界——这是恩施市二凤岩村脱贫致富梦开始的地方。
“世外桃源”曾是二凤岩村村民的自嘲,因为没有公路进出,每年农民挑着自产的白柚去国道边卖,有时实在挑不动,白白扔掉一大半。
路通了,天堑变通途。全村修建水泥路面70余公里,连接209国道的路口就有7个。只需半小时,村里的农产品直达县农贸市场。去年,村里发展水蜜桃产业,准备举办桃花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有的地方穷,穷在交通闭塞,村组之间多是泥巴路、断头路,富饶的资源“飞”不出大山。
要想富,先通路。连续11年,省委、省政府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十件实事”,全省建制村通路率达100%,基本形成“乡镇公路联网成片、村与村全面循环、组与组路路相通”的农村公路网,美丽、生态的“四好”农村路成为乡村一景。
便利的交通悄然激活农村经济,商贩来了,收购大卡车来了,寻找投资机会的客商也上门了。
不止是路,水、电、讯等“硬件”同样具有先导作用,随着一系列基础性扶贫工程的实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通道豁然开朗。
多元化“吆喝”产销渠道更通畅
6月,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在京启动,恩施硒茶引得客商纷纷点赞。对接会上,恩施州实现交易量7.5吨,交易额4000多万元。
让大山中的农产品飞到千家万户,展会是一个十分便捷的方式。在国际农交会、农洽会、国际茶博会、武汉农博会等重要展会上,贫困地区龙头企业的身影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山货进城,消费品下乡,互联网时代,贫困地区的群众也加入了电商狂欢。省农业厅出台《关于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淘宝、京东等网络平台进行网上营销,与省工商银行合作建立了“工行融e购绿色食品频道”,推荐采花茶叶等20多家绿色食品企业入驻该网上营销平台。
斗鱼、抖音等热门网络平台上,宜昌的柑橘、潜江的小龙虾、恩施的土豆等荆楚美味,成为网红产品,为贫困地区的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提升宣传效应。
对口帮扶地区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浙江杭州助力恩施州茶产业提升,实施机器换人、技术升级和标准化建设,改良茶叶品质,让更多的恩施茶“借船出海”。
接“二”连“三”品牌铸就生产力
把农产品卖出去是本事,如果能卖出高价,更显能耐。
产自武陵深山毛坝镇的“利川红”红茶,一夜之间大放异彩,每天生产车间满负荷运转,订单已排到3年后。
“利川红”的崛起,固然有偶然因素,但更多的是多年来对品牌的坚守。茶园施的是专门订制的羊粪有机肥,拔草全部人工进行,一旦被检测出农残超标,企业可终身拒收产品,“利川红”顺利通过欧盟462项指标的严格检测。
绿色、有机是贫困地区农产品闯市场的重要法宝。近年来,一批精品果园、绿色茶园及稻虾综合种养等生态产业基地多点开花,23个贫困县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行动,24个贫困县率先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特”字越写越坚实。
经过多年努力,宜昌蜜桔、秭归脐橙、武当道茶、恩施玉露等区域公用品牌开始崭露头角,品牌助力,农产品得以实现优质优价。
农业天生具有与二三产业有机联结的属性,最贫穷的地方往往拥有最美丽的风景。省农业厅产业化处处长张纯军认为,贫困地区建基地的同时,应注重产业的融合发展。
安陆打造“李白文化”,在白兆山下发展猕猴桃、葡萄等产业,70%的贫困村受益;竹溪发展“文化+农家乐”,年均接待观光、休闲、体验的游客10万余人次;巴东,弘扬古老的纤夫文化,将旅游与当地的特色产业深度融合,贫困群众从中得到实惠。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合理转化,“绿色”也能变“金色”。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