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健康新闻

从仿制药大国迈向仿制药强国的征途中:这是历史的补课,没有退路

发布时间:2018-07-12 07:29:03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电影《无间道》里有句经典台词:“出来混,总有一天要还的。”

没有经过药效评价的仿制药,在其市场历程中,必须过一致性评价这道关,这是历史的补课。

“必须得做,非做不可的事情”

原研药只需一片的量,中国的仿制药却吃5片。

一位参与《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起草的专家曾表示:“国产仿制药药效与原研药存在差距,到了不能再回避的时刻!”

问题需追溯到2007年之前。为解决国内药品的供求矛盾,当时是唯“快”至上。在2001年到2006年间,批准了10万余个药品批号,许多不应换发的文号或应予撤销批准文号的药品都获得了文号,包括假药。当全球仿制药以8%的速度增长时,中国仿制药增速是25%。在没有做一致性评价的情况下,这些仿制药匆匆上路。最终,这场药品审批的“快步跑”以首任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玩忽职守、受贿被处以死刑落幕。

然而,那个“疯狂时期”的药品仍是当前中国药市的主力。此次“划线”也是针对2007年10月以前上市的化药口服固体制剂,289个基药品种。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仿制药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对抗了许多疾病。”省药监局副局长邓小川称。但不少国产仿制药研究不透彻、质控不严格导致药效不佳,已被业内承认。

宜昌人福、湖北远大等药企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市场上的仿制药参差不齐,医院和患者对国产药信心不足。通过一致性评价,让仿制药与原研药相互替代,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还能提升中国药业的国际竞争力。

无论如何,提高仿制药质量和疗效是现在“必须得做,非做不可的事情”。

大浪淘沙,留下的是金子

当经济体量和民生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变革必然产生,阵痛在所难免。

“即使有钱、有BE实验室,也并不意味着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致性评价。”宜昌人福药业产品研发中心副主任曲龙妹坦言,压力巨大。据介绍,公司将一致性评价作为首要工作推进,研发、生产、检测、质控等各部门都在加班加点,以完成“到今年底上报12项”的目标。

这是我省“赴考”药企的新常态。

实际上,欧美、日本都经历过这种阵痛。上世纪70年代,美国历时10年,淘汰6000种不合格药品;1975年前后,英国对3.6万种药品进行评价检查;1998年,日本启动“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如今,三个国家都实现了仿制药行业的升级。

而在中国,药品的低水平重复生产饱受诟病,同一种药几百个批号,有的甚至是三仿、四仿,越仿越不像。业内普遍预测,中国也将借此契机,淘汰医药行业低端产能。

“大浪淘沙,留下的是金子。”省药监局注册处副处长文毅表示,一致性评价,说到底企业是主体,不仅牵涉到已有文号的存活,还涉及到技术更新、后续研发、药品上市等方方面面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激发企业内在动力,一旦抢到赛道,无异于扩大市场。何况研发仿制药的成本远远低于创新药,钱不该成为困扰。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三四十个仿制药相关政策,利好不断,各地及时成立联席会议和工作小组,制定持续、稳定的工作方案和计划,以服务者、引导者的姿态与企业一同攻坚克难,推动仿制药评价步入良性轨道。

苦练内功,“仿制药强国”不是梦

有人说,这是“最坏的时代”,药品重复生产、药物无效等,中国仿制药被贴上种种标签;但这亦是“最好的时代”,2012年至2016年,全球共有631个原研药专利到期,仿制药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入,医药市场对高品质、低成本仿制药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济医院科研处副处长杜艾桦表示,这次是中国仿制药的首轮“大考”,2018年底的“关门时间”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重新出发。可以肯定,中国仿制药不会再走老路,一致性评价和生物等效性试验将会持续下去。

作为仿制药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部分医疗机构打算重新出发。据悉,同济医院临床试验基地下月搬迁至中法新城,床位从48张扩展到78张,承接能力将大幅增强;中南医院将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更多临床试验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黄石中心医院、襄阳第一人民医院表示苦练内功,确保仿制药临床试验高质量、高水平完成。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擂响研发高质量仿制药的战鼓。

《意见》指出,将定期制定并公布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引导企业研发、注册和生产;加强仿制药技术攻关,将鼓励仿制药品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列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研究完善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充分平衡药品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

“中国正积极吸收国际经验,相信随着一系列改革,实现从仿制药大国向仿制药强国的弯道超越不是梦。”杜艾桦满怀信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