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武昌一家三甲医院儿科病房一床难求
楚天都市报记者李晗 郑晶晶 刘迅 陈媛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
孩子看病不再大排长龙,住院不再“一床难求”,是众多家长的迫切心愿。
近年来,武汉市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渐渐扭转了儿科病房“只关不开”的局面,一些医院已经重开或新开了儿科病房,还有多家综合性医院正在筹备重开或扩大儿科门诊和儿科病房。但面对日益增长的儿童就医需要,不少市民期盼,儿科病房的建设步伐能迈得再快一点,病房和病床数量再多一点。
1 盼望孩子看病 不再舍近求远
沈女士家离武昌一家三甲综合医院不远。上个月,4岁的儿子高烧,她开车带着孩子赶到汉口的武汉儿童医院,发现患儿爆棚,她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被接诊。
“我家旁边的综合医院,儿科医生少,也没有儿科病房。我怕孩子病情严重,需要转诊,所以干脆直接到了武汉儿童医院。”沈女士说。
这种舍近求远的经历,不少家长也遇到过。家住东西湖区金银湖的刘女士,5岁的女儿前段时间夜里经常咳嗽,被诊断为肺炎。她带着孩子跑了几家医院,有的没有儿科病房,有的没有床位,最后她只能把女儿送到武昌一家三甲医院儿科。“孩子住院,全家人都得围着转,有的在医院照顾,有的负责送饭、送衣服等。”刘女士说。她在汉口上班,女儿住院的一个多星期里,她经常在家、单位、医院之间来回跑,每天的开车时间至少2个小时,非常疲惫。
“真盼着家门口的医院早点开设儿科病房,这样一旦孩子生病了,我们家长就会轻松不少。”刘女士说。金银湖片区的医院都没有设置儿科专业,更没有儿科病房,孩子生病了,哪怕只是发烧、感冒等常见病,也只能往大医院送,不仅距离远,还要排长队。
“我们大人宁可辛苦一点,也不能耽误孩子治病。”前日,在武汉儿童医院排队就医的张女士说。如果开设儿科病房的医院多一些,家长送孩子就诊时就会多一些选择。她希望武汉各大医院建设儿科病房的步子迈得再快一些,最好家门口的医院也能早日开设儿科病房。
2 江城多家医院 重开儿科病房
据介绍,武汉市34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中,27家已经重开儿科病房。7家暂未开设儿科病房的医院中,5家已经完成儿科病房的选址及改造方案设计,正在进行病房改造建设。
武汉市第六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院成立儿科建设专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儿科病区的规划、人员转岗及招聘、设备配套等工作,拟设儿科病床30张;计划引进一名儿科专业方向副主任医师;派遣2名临床医生到武汉儿童医院培训;公开招聘2名儿科专业医师。
湖北省中山医院医务部主任皮勇说,该院尚无专门的儿科病房,由新生儿科和儿童脑病康复中心承担了部分儿科病房的职能。今年底,医院新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后,将设立“儿康中心”,开设儿科病房,并相应增加儿科医生力量。
武汉市中医医院、武汉市武昌医院相关负责人也都表示,两院从儿科病区的场地、人员到设备配套等方面,已基本准备就绪,预计今年10月前可以开设儿科病房。武汉市第八医院则计划年底前开设儿科病房。
另外,协和医院计划新增儿科床位136张,目前正在装修病房,预计今年10月投入使用;武大中南医院新建妇儿中心大楼正在装修,预计年内投入使用,届时将增加儿科床位130张。
3 出台五项举措 加强人才培养
为缓解儿科医疗资源紧张问题,今年4月,武汉市卫计委联合武汉市发改委等部门,出台《武汉市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加强儿科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通过“培养一批、转岗一批、提升一批”,增加儿科医务人员数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进儿科医学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加强儿科人才引进。依托医学院校,制定儿科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定向培养一批儿科专业硕士生,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每年招聘50名至100名儿科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通过专项招聘和人才“绿色通道”,引进一批高层次儿科专业人才,并对医院按每人10万至2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今年以来,已落实新增儿科医生137人,其中招聘到岗133人。
同时,开展儿科医生转岗返岗培训和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鼓励其他专业医师通过参加培训转为儿科医师,对已转到其他岗位的儿科医师,鼓励他们返回儿科岗位。今年3月,武汉市儿科医生转岗返岗培训班开班,首批学员11人。扩大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规模,到2020年,全市累计培训儿科专业住院医师100人以上。对市属医疗机构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儿科医生,在享受原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补助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再增加3万元的儿科医师培训专项补助。
此外,加强政策保障,稳定儿科医生队伍;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对儿童临床诊断中有创活检和探查、临床手术治疗等体现儿科医务人员技术劳务特点和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高于成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提高儿科医生薪酬待遇,提升儿科医务人员岗位的吸引力,在职称晋升方面提供倾斜政策,将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科研带教、群众满意度评价等作为儿科医生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
4 避免开了又关 促进长远发展
“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设儿科病房,既与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儿童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相契合,也是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的体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科大同济医学院教授方鹏骞表示。不能因为儿科没能带来利润,医院就不加大儿科投入,儿科病房和公立医院的儿科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公益性。医院应对儿科医生制定特殊的绩效考核办法,在规划晋升名额、制定相关政策时向儿科医生倾斜,让更多医生愿意到儿科工作。医院儿科的发展情况,也应与医院领导的年度考核挂钩。
“培养一名诊疗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至少需要5年至10年。长期生源匮乏,导致了现在儿科医学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方鹏骞说。建议各医学院校开设儿科专业,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恢复儿科医生培养体系,避免儿科病房“虚开”或“开了又关”的窘境,促进儿童医疗服务的长远发展。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尚重生建议,社会应为儿科医生创造更好的执业环境。遭遇医患矛盾时,要充分保障儿科医生的执业安全和人身安全;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政策,如增加儿科医生的收入、改变“唯论文论”等考评体系等,避免儿科临床人才的流失,培养更加优秀、人才更多的儿科医生队伍。
(作者: 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