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郭会桥 通讯员宋骥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黄士峰
武汉市江汉区华中里小学拥有全国小学第一家校园湿地教育馆,老师编写的湿地校本教材荣获全国二等奖。学校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2009年被评为湿地实验学校,2011年成为第一批国际生态学校,2012年成为第一批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这四个奖项是中国环境教育的最高荣誉,华中里小学来了个全国第一个’大满贯’。”国内环境教育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只有两所学校获得了这个“大满贯”。
在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华中里小学科学老师成英。她也因坚守生态环保教育30年,先后获得了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优秀教师、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优秀教师、全国创新型教师等一系列荣誉。
成立第一支“观鸟小队”
楚天都市报记者一进华中里小学,就能看到屋梁上“千鸟齐鸣”——1200多种鸟类图片和介绍;楼梯间里,湿地风光图片巧妙嵌入窗格;还有鸟谱长廊、环境日宣传长廊……处处都体现出学校师生爱鸟护鸟、保护湿地的教育足迹。
华中里小学生态育人的特色,起源于1988年4月。当时,担任自然课老师的成英带着40名学生来到咸宁潜山,向当地林场的工作人员学习筑挂鸟巢的方法。看着一只只脆生生的小鸟回归丛林欢快鸣叫,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油然而生。校园内外、东湖湖畔、咸宁林场、京山山麓……都留下她带领学生爱鸟护鸟的足迹。1989年,华中里小学在湖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支持下,开展了“让鸟儿有个家”的活动,并在全市小学里成立第一支“观鸟小队”。
30年里,从最初的观鸟到后来组织了近十场“笔记大自然”培训,关注鸟类、保护湿地成为了学校生态教育的主题。学校里设有全国第一个小学校园湿地生态馆,馆里有一片开阔苍茫的湿地“草原”,“天鹅”在沼泽地畅游嬉戏。学校还有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湿地——生命的摇篮》,通过问答、游戏、图画,深入浅出地引导孩子探究式学习,认识湿地的生态系统,并倡导身体力行保护环境。
成英老师告诉记者,以前,自然课带学生外出观鸟,有些家长还担心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如今不少家长则当起了孩子们观鸟的小助手。“前几日,一名刚成功申请到美国读博的毕业生,就希望到美国读生物学博士,他就是读小学时播下的种子。”
多套校本教材获奖
带小学生走进世界湖泊大会会场
楚天都市报记者在成英老师家里看到,成摞的环保素材堆放在书桌旁。“和学校的老师一起,编写了湿地、湖泊等方面的校本教材,也获得了一些奖项。”成英老师告诉记者,2006年,她带着老师们在学校里筹建了全国小学第一家校园湿地教育馆,编写的《湿地——生命的摇篮》科学校本教材荣获全国二等奖、武汉市一等奖。她牵头撰写的教学案例《湿地—鸟的天堂》获全国二等奖、武汉市一等奖。
2009年11月,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举行。成英老师带着10名学生走进主会场,聆听来自近50个国家的1500余名湖泊保护专家、学者关于让湖泊休养生息、湖泊治理前沿热点问题,分享各国在湖泊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领域的成功经验; 带领学生走进盛会的分会场,与来自日本、韩国的小朋友进行“儿童湖泊湿地保护专题”研讨会,相互交流经历与体验。“参加国际盛会,既能让孩子们体会保护湖泊的重要性,也能开阔他们的眼界。”成英老师说。
2010年,应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邀请,成英老师参与编写了《走进湿地——中小学湿地保护教育读本》,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将湿地教育融入教材中,引导孩子们学习、了解湿地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同年,华中里小学承接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成项老师参与该项目的策划、执行、资料的收集整理、申报等工作;她牵头成立生态学校委员会,组织学生们开展节水、节电、节纸活动。
2015年,成英老师把环境教育的目光转向武汉市的湖泊保护。她牵头的学校环境教育团队与武汉市湖泊局联合编写了《美丽武汉 多姿湖泊》科学校本教材,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身边湿地生态环境的状态。
30年过去了,学校的领导换了几任,学生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成英老师对绿色教育的追求却从未间断,而且不断地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经历了“爱鸟—观鸟—湿地保护”和“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校本课程”两个飞跃。在她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下,学校先后被授予国际生态学校、国际湿地示范学校、国家绿色学校、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示范校、湖北省首届湿地保护教育校示范学校、湖北省科普示范学校荣誉称号,学校也摘得湖北省首届湿地保护教育奖。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看楚天app
(作者: 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