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的金钥匙——精彩未来,看5G如何开启
图为:湖北移动与北斗建设的基准站(右)可接收卫星信号。(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李源 实习生 陆旖婷
3G实现了人与人的连接,4G实现了人与信息的连接。5G,则被定义为实现“万物互联”的一项通用技术。
所谓“万物互联”,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将我们能想像到的一切事物连接起来。它是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再一次进化,由此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机遇。
5G有着带宽大、时延低、覆盖广的特性,与3G、4G主打个人应用领域不同,它的广阔舞台将是行业应用。5G,不仅将成为开启“万物互联”世界大门的金钥匙,更将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者。
5G+信科: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刚诞生的信科集团,目标直指“5G江山”。
7月20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和电信科学研究院联合重组,成立中国信科集团,总部位于武汉,重点发展5G、集成电路等六大产业。分析指出,中国信科集团将代表武汉市和湖北省,构建全国5G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湖北经济基础较好,有完备的通信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实力较强,发展5G正当其时。”中国信科集团无线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认为,作为一种“工具”,5G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创新融合,在无人驾驶汽车、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传媒领域、能源交通等领域,以及家庭与个人通信领域大放异彩,将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该负责人介绍,5G时代,武汉抓住了先行先试的机遇。2018年初,武汉移动率先承载工信部国家5G规模试验任务,并于2月1日完成首个5G试验基站和业务示范展厅建设;4月26日,中国联通公布的16个5G试验网城市,武汉又成为国家发改委的5G业务试点城市之一;中国电信也将武汉列入12个试点城市名单。
武汉依托中国光谷,具备强大的5G产业生态基础。在网络架构层面,烽火通信正加快布局下一代接入网技术,助力运营商加速5G时代的宽带接入网络转型;光迅科技、飞思灵微电子等则积极开展5G光模块及器件、光通信核心芯片、高速光模块的调制芯片等产品研发。在基带芯片及基站系统领域,武汉虹信在5G基站天线、无线接入网技术及关键器件研发领域具备优势。此外,长飞、华工科技、凡谷电子等企业正从事5G技术研发。
5G+北斗:厘米级定位实现车道级导航
在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齐乐眼中,5G是北斗多年来期盼已久的技术革新。“当北斗和5G结合,将推动行业的颠覆性变革。”
北斗卫星运行在距离地面2万公里的高空,在4G网络条件下,它对移动终端的定位精度在米级。而与5G结合,北斗的定位精度可达到厘米级。
实现这一跨越,依靠的是北斗高精度定位平台。该平台由湖北移动与武汉大学北斗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开发,未来将实现“只要有5G网络,就能具备高精度定位能力”。其工作原理为,依靠地面修建的基准站,实时与卫星进行位置信息交互。交互数据通过5G网络传送至数据中心,最终得到厘米级定位信息。截至目前,武汉已建设6个地面基准站,高精度定位服务可覆盖中心城区。
赵齐乐说,对于普通市民而言,高精度定位意味着可实现车道级别的导航。即导航知道司机在哪个车道上行驶,今后行驶在多层立交上,再不会因为导航延迟播报而错过匝道。
更精准的导航,只是“5G+北斗”应用场景里的一项功能。实时路况信息、开车时的影像记录,将通过5G网络飞速传输。“未来可能路上出现交通事故,交警不必到现场,通过视频即可判断事故责任如何处理,提高处置效率。”赵齐乐说。
高精度的位置服务,正在成为新的产业风口。
湖北移动5G办公室无线网项目经理徐桦介绍,以无人机产业为例,高精度定位意味着无人机能自主导航充电,实现自动续航。“充电区域可能就1个平方大小,厘米精度的定位,完全能让无人机精准飞回充电,大幅提升自动化无人机应用范围。”
“厘米级的定位,好比给城市安上了一双‘千里眼’。”赵齐乐认为,它可以让城市变得更加“耳聪目明”,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建筑物的高精度检测、桥梁安全监测、地质灾害预警,尤其是武汉地区多发的软地基沉降,“5G+北斗”都将发挥更多作用。
5G+东风:远程驾驶从科幻变为现实
松手刹、踩油门、打方向……驾驶员坐在室内远程驾驶舱里,通过5G网络远程遥控数百米外的无人驾驶车辆,车辆能以毫秒级的反应时间完成启动、加速、减速、转向等驾驶操作。
这样科幻的场景,东风公司已将其变为现实。
9月6日,在东风公司、中国移动、华为公司5G远程驾驶网络建设验收暨合作推进会上,三方共同见证了东风5G远程驾驶样车的成功演示。这标志着东风公司在5G网络智能驾驶技术领域取得了新跨越,有望以此促进并引领湖北5G相关产业的进步。
今年6月,东风公司与中国移动、华为公司达成车联网项目合作意向,计划在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园区建设5G远程驾驶网络,实现远程驾驶系统部署与功能演示。项目分两期完工,一期工程在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园区共搭建13个5G基站,实现园区内所有道路的视距覆盖,具备支撑远程驾驶测试能力。二期工程阶段,三方还将对园区基站进行升级,并对驾驶舱进行优化,最终达到远程驾驶商业化的要求。
无人驾驶技术大行其道的当下,为何还要研发远程驾驶技术?
业内人士介绍,远程驾驶的应用场景之广泛,不输无人驾驶。尤其在恶劣环境和危险区域中,如无人区、矿区、垃圾运送区域等人员难以抵达的区域,将极大提升操作效率并节省人力。同时,远程驾驶还可作为自动驾驶的补充,在自动驾驶商用初期采用远程控制模式,一人远程控制多辆自动驾驶汽车,或在自动驾驶汽车出现异常时远程进行人工干预。
4G时代为何没能催生远程驾驶技术?
相比4G,5G拥有更大的带宽,允许车辆采集大量视频及数据后及时迅速回传到远程驾驶舱,为驾驶员操作提供决策依据。其广覆盖特性可让车辆随时处于网络环境中,时刻保持在线状态。而低至10毫秒以内的延迟允许驾驶员进行实时操作,确保车辆行驶安全。
目前,东风已完成基于高速公路的自动驾驶样车研发,实现了高速公路多环境条件下的自动驾驶系统验证。2019年第三季度无人驾驶车型计划在技术中心园区内进行示范运行,中国移动公司提供5G试验网络基础设施,华为公司提供配套技术支持,将开启公共交通出行的新模式。
(作者: 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