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居民用芯片卡免费领取垃圾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通讯员 赵志宏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饶纯武 通讯员 董德禹 赵志宏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1月12日上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硚口区宗关街融侨锦江小区见到,每个门栋前各摆放一红一黄回收箱,小区中央置有一个四类可回收物箱和红色垃圾箱,工作人员正指导居民如何分类投放垃圾。据介绍,该小区1900户居民,每户绑定一个智能卡,刷卡领取贴有二维码的可降解垃圾袋,二维码与智能卡信息绑定,居民刷卡才能打开箱,投入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箱后,云端会自动增加相应积分,积分可兑换日用品。
生活垃圾分类,正在武汉市稳步推进。效果怎样?垃圾如何减量?推进中遇到哪些难点?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各方。
减量——重在“厨余”和可回收物
早在 1996年、2005年和 2008年,武汉市曾启动垃圾分类,因“水土不服”均停摆。目前,武汉市日产生活垃圾12000吨,其中绝大部分靠焚烧处理。破解垃圾围城和烧不胜烧,生活垃圾减量是重要抓手。
2013年底,武汉市东西湖区出台文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拉开了武汉市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的序幕,至今推进已4年。
2017年至2018年度“吴家山街辖区垃圾减量分类试点服务”再次招标采购,暄洁再生公司以234万元中标。“收集厨余垃圾,减少垃圾总量,是我们重要的日常工作!”暄洁再生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收集的厨余垃圾垃圾经“生物降解机”处理48小时,转化为干燥的有机肥。
武汉市城管委表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可大大减少焚烧垃圾的总量。武汉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达40%,分类后可转化为有机肥,专业公司进驻小区,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等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也更为彻底。
阻力——“厨余”分投不准处理难
记者在东西湖区博大城市星座小区采访时看到,10栋2单元门口的灰色垃圾桶中,一个垃圾袋内既有厨余垃圾大白菜,又有烟蒂等干垃圾。
承担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暄洁再生公司管理员熊兰兰说,虽然662户居民中,最高积分达9891分,但少的只有几分,小区产生的厨余垃圾,未分或者分类不精准的有一半以上,她和同事常进行二次分拣。
东西湖区城管委垃圾分类办公室负责人周金发表示,该区试点4年来,政府大力引导和投入,上一年度投入1300多万元,工作受“两端”的挈肘。
据介绍,垃圾分类工作包括源头分类投放、中期收集运输、末端分类处理。现在,吴家山街14个小区9500户,加上辖区机关学校,暄洁再生公司每天只能收三四吨厨余垃圾,厨余垃圾回收率不到一半。垃圾分类工作难在源头分类和末端处理这“两端”。
东西湖区吴家山街现有3座厨余垃圾处理站,吴中路垃圾中转站改建成处理站,因周边住户反对而停摆,现改成展示站;还有一座建在学校内,正面临撤出;另一座建在东西湖区城管委三店停保场,厨余垃圾处理站选址异常艰难。
武汉市城管委表示,厨余垃圾现由各区城管委负责回收并处理,武汉市湿垃圾集中处理厂或在建或在招标中,目标是5年后达到日处理湿垃圾2700吨,其中包括厨余垃圾的处理。
(作者: 编辑:谭伟)